中大新聞中心

2012年9月19日

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劉麗杏教授及朱維特教授於中大演講

2012年9月19日
分享
列印

劉麗杏教授以「擴展太陽系:凱伯帶的發現」為題發表演講。

大衛‧朱維特教授以「凱伯帶:我們已知與未知的事情」為題發表演講。

劉麗杏教授(左)及大衛‧朱維特教授。

(左起)中大物理系朱明中教授、逸夫書院院長陳志輝教授、中大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教授、2012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劉麗杏教授(Prof. Jane Luu)及大衛‧朱維特教授(Prof. David C. Jewitt)、中大署理校長華雲生教授,以及敬文書院院長楊綱凱教授。

2012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劉麗杏教授(Prof. Jane Luu)及大衛‧朱維特教授(Prof. David C. Jewitt)昨天(9月18日)親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逸夫書院,分別以「擴展太陽系:凱伯帶的發現」(Expanding the Solar System: The Kuiper Belt Discovery)及「凱伯帶:我們已知與未知的事情」(Kuiper Belt: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n’t)為題演講,吸引近三百六十名中大及本地其他大學和中學的師生,以及有關學科的專家學者出席,現場座無虛席。 

劉麗杏教授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的科學家,而大衛.朱維特教授則為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教授暨行星與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院主任。兩位傑出學者榮獲2012年邵逸夫天文學獎,以表彰他們發現海王星以外物體及描述其特性,為研究太陽系最初之形成及追尋短週期彗星來源提供寳貴資料。兩位教授發現第一顆海王星外物體時,朱維特教授為夏威夷大學天文學教授,而劉教授為他的研究生。 

1993年,劉教授和朱維特教授發現海王星以外的物體。在此之前,人們對太陽系遠處海王星軌道至奧特雲 (Oort cloud) 之間的空間所知甚少。海王星離太陽三十天文單位,而奧特雲則離開太陽超過一萬天文單位,為長週期彗星之源。劉教授和朱維特教授的硏究發現,在三十至五十天文單位之間的區域充斥著數以萬計的冰凍物體,直徑達五十公里以上,是物質受引力吸引積累而成,天文學界稱為「吸積」。吸積是行星形成的早期過程,但受到未明因素影響,該區域的吸積過程終止。由於已形成的物體互相遠離,碰撞機會甚少,因而沒有進一步的演變。這些物體完整地記錄了行星形成過程的早期情況。

有關「邵逸夫獎」

「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得獎人皆活躍於其學術領域,在學術研究、科學研究及應用上有突破性的成果,或對文化藝術有傑出貢獻,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之成就。評選的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對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以及豐富人類精神文明的貢獻。候選人近期的成果將獲優先考慮。

「邵逸夫獎」乃按邵逸夫爵士意願,於2002年11月成立,2004年頒發首屆獎項,現為第九屆。「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以及數學科學獎。



劉麗杏教授以「擴展太陽系:凱伯帶的發現」為題發表演講。

劉麗杏教授以「擴展太陽系:凱伯帶的發現」為題發表演講。

 

大衛‧朱維特教授以「凱伯帶:我們已知與未知的事情」為題發表演講。

大衛‧朱維特教授以「凱伯帶:我們已知與未知的事情」為題發表演講。

 

劉麗杏教授(左)及大衛‧朱維特教授。

劉麗杏教授(左)及大衛‧朱維特教授。

 

(左起)中大物理系朱明中教授、逸夫書院院長陳志輝教授、中大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教授、2012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劉麗杏教授(Prof. Jane Luu)及大衛‧朱維特教授(Prof. David C. Jewitt)、中大署理校長華雲生教授,以及敬文書院院長楊綱凱教授。

(左起)中大物理系朱明中教授、逸夫書院院長陳志輝教授、中大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教授、2012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劉麗杏教授(Prof. Jane Luu)及大衛‧朱維特教授(Prof. David C. Jewitt)、中大署理校長華雲生教授,以及敬文書院院長楊綱凱教授。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