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6年3月19日

中大社工學系與精神科學系研究發現多家庭小組治療可有效協助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及其家庭

2016年3月19日
分享
列印

由中大社工學系馬麗莊教授和醫學院精神科學系黎以菁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參與多家庭小組治療的家長合照。

(左起)中大社工學系邱吳麗端女士及馬麗莊教授、精神科學系黎以菁副教授,以及中大社工學系溫淑芬博士

參與多家庭小組治療的家長表示有關治療對整個家庭有很大幫助。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社會科學院社工學系馬麗莊教授和醫學院精神科學系黎以菁副教授(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合作完成了一個為期三年的跨學科實務研究,發現多家庭小組治療手法(Multiple Family Group Therapy,簡稱MFGT)能有效幫助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及其家庭,建議社工及治療師協助家長發掘兒童的潛能和加強親子關係,而社會各界亦應更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優質相處時間。 

ADHD兒童及家庭面對的困難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是一種因中樞神經失調而導致的發展障礙,多發於學齡兒童,他們的注意力、活躍程度,以及及控制情緒與行為的能力與同齡兒童有明顯差異。本港約有3%~5%學齡兒童出現ADHD,男女比例約4:1。無論在家中、學校還是其他社交場合,這些兒童的行為都出現明顯障礙,例如較易因行為衝動而與父母發生衝突、上課時較難安坐、或因疏忽和衝動在社交場合遇到困難,其行為亦給他和他身邊的人帶來負面影響。現時,對ADHD的介入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針對兒童或父母的行為及技能訓練。然而,不少家長仍有無力感,縱然他們聽過不少講座、了解藥物的好處及副作用、知道很多訓練專注力的方法等,但在家中總是難以實踐有關知識。 

黎以菁副教授表示:「傳統生物醫學模式下的藥物治療方法和片面的行為介入方式雖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ADHD行為,但同時也令這些兒童像皮球一樣在家庭、學校和醫院等部門之間踢來踢去,不論孩子或家長都感到被排斥和無所適從。」 

馬麗莊教授表示:「我們深切感受到患有ADHD的兒童和家長所處的困境,因此我們認為極需創新當前的服務模式,為患有ADHD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更適切的服務。」

家庭小組治療手法首次應用於ADHD 成效顯著

馬教授和黎教授獲研究資助局資助,於2013年展開多家庭小組治療成效的研究,共邀請了66個家庭參與多家庭小組(實驗組)和約60個家庭參與心理教育講座(對照組),這些家庭均育有5至12歲患有ADHD的孩子。所有參加者都須完成前測和後測問卷。問卷分析結果顯示,對照組的家庭在參加心理教育講座後的各方面無明顯變化;而實驗組家庭在參加多家庭小組後:1)超過七成家長覺得孩子行為有改善,五成半家長覺得孩子行為有明顯改善;2)接近七成的家長覺得所獲社會支持提高,超過五成的家長覺得所獲社會支持明顯提高;3)約六成家長感覺自己教養子女能力(又稱親職能力)總體提升,超過一半的家長覺得自己親職能力顯著提升。數據亦顯示,家長對孩子行為的看法越正面,其親職壓力越小、親職能力感越高。

馬教授和其團隊曾將多家庭小組療法運用於協助有親職困難的家庭和有心理健康需要的兒童,都卓有成效。此研究是首次將多家庭小組治療手法運用於協助患有ADHD的兒童及其家庭。此療法強調孩子及家庭的優勢並運用家庭間的互助,為參加者帶來獨特且正面的體驗。每個多家庭小組由5至7個家庭組成,內容包括小組開始前的心理教育講座(4個小時)、四個整天的小組活動(32小時)和兩次組後重聚(6小時),共42小時,持續約6個月。小組活動包括:促進親子關係的「家庭手偶劇 」、「家庭故事書 」、發掘孩子能力的「飛蛋安樂窩 」、促進家長與孩子換位思考的「步步驚心」、協助家長與孩子放鬆及專注的靜觀習作。為促進家庭之間互助,家長與獲配對其他同組家庭的孩子,並且輪流負責準備午餐。活動有助孩子呈現另一面向,有助家長從另一角度認識孩子。 

中大建議多發掘患有ADHD的兒童的潛能和加強親子關係 

家長和孩子對小組活動的滿意度和投入度都非常高(評分分別為4.58和4.21,總分5分)。其中一位參與多家庭小組的家長表示:「以往我總認為ADHD的小朋友要有另一套教法,想多了、複雜了,更感覺被孤立了。但現在我知道原來小朋友所經歷的,其他小朋友都會經歷,只是有程度上的分別。」

參與的孩子亦喜歡多家庭小組給予他們的自由空間和尊重,其中一位孩子在比較傳統療法和多家庭小組時表示:「以往的治療練習可以令到我為贏獎品而努力,但我不是太喜歡…相反這裡很自由,可以自己走來走去…我不喜歡被別人以嚴肅的語氣叫去練習,不喜歡被命令,我不是一隻狗。」

本研究結果顯示,除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外,社工及其他助人專業應該協助家長發掘患有ADHD的兒童的潛能和加強親子關係。此外,社會人士的諒解和協助對兒童的健康成長亦相當重要,特別是負責學校心理健康和社福界的從業員。整體而言,社會各方應多加重視家庭成員相處的優質時間,社會服務亦應多從此方面著手。



由中大社工學系馬麗莊教授和醫學院精神科學系黎以菁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參與多家庭小組治療的家長合照。

由中大社工學系馬麗莊教授和醫學院精神科學系黎以菁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參與多家庭小組治療的家長合照。

 

(左起)中大社工學系邱吳麗端女士及馬麗莊教授、精神科學系黎以菁副教授,以及中大社工學系溫淑芬博士

(左起)中大社工學系邱吳麗端女士及馬麗莊教授、精神科學系黎以菁副教授,以及中大社工學系溫淑芬博士

 

參與多家庭小組治療的家長表示有關治療對整個家庭有很大幫助。

參與多家庭小組治療的家長表示有關治療對整個家庭有很大幫助。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