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6年3月19日

中大社工学系与精神科学系研究发现多家庭小组治疗可有效协助患有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的儿童及其家庭

2016年3月19日
分享
列印

由中大社工学系马丽庄教授和医学院精神科学系黎以菁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参与多家庭小组治疗的家长合照。

(左起)中大社工学系邱吴丽端女士及马丽庄教授、精神科学系黎以菁副教授,以及中大社工学系温淑芬博士

参与多家庭小组治疗的家长表示有关治疗对整个家庭有很大帮助。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社会科学院社工学系马丽庄教授和医学院精神科学系黎以菁副教授(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医生)合作完成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跨学科实务研究,发现多家庭小组治疗手法(Multiple Family Group Therapy,简称MFGT)能有效帮助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的儿童及其家庭,建议社工及治疗师协助家长发掘儿童的潜能和加强亲子关系,而社会各界亦应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优质相处时间。 

ADHD儿童及家庭面对的困难 

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一种因中枢神经失调而导致的发展障碍,多发于学龄儿童,他们的注意力、活跃程度,以及及控制情绪与行为的能力与同龄儿童有明显差异。本港约有3%~5%学龄儿童出现ADHD,男女比例约4:1。无论在家中、学校还是其他社交场合,这些儿童的行为都出现明显障碍,例如较易因行为冲动而与父母发生冲突、上课时较难安坐、或因疏忽和冲动在社交场合遇到困难,其行为亦给他和他身边的人带来负面影响。现时,对ADHD的介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针对儿童或父母的行为及技能训练。然而,不少家长仍有无力感,纵然他们听过不少讲座、了解药物的好处及副作用、知道很多训练专注力的方法等,但在家中总是难以实践有关知识。 

黎以菁副教授表示:「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药物治疗方法和片面的行为介入方式虽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ADHD行为,但同时也令这些儿童像皮球一样在家庭、学校和医院等部门之间踢来踢去,不论孩子或家长都感到被排斥和无所适从。」 

马丽庄教授表示:「我们深切感受到患有ADHD的儿童和家长所处的困境,因此我们认为极需创新当前的服务模式,为患有ADHD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适切的服务。」

家庭小组治疗手法首次应用于ADHD 成效显著

马教授和黎教授获研究资助局资助,于2013年展开多家庭小组治疗成效的研究,共邀请了66个家庭参与多家庭小组(实验组)和约60个家庭参与心理教育讲座(对照组),这些家庭均育有5至12岁患有ADHD的孩子。所有参加者都须完成前测和后测问卷。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家庭在参加心理教育讲座后的各方面无明显变化;而实验组家庭在参加多家庭小组后:1)超过七成家长觉得孩子行为有改善,五成半家长觉得孩子行为有明显改善;2)接近七成的家长觉得所获社会支持提高,超过五成的家长觉得所获社会支持明显提高;3)约六成家长感觉自己教养子女能力(又称亲职能力)总体提升,超过一半的家长觉得自己亲职能力显著提升。数据亦显示,家长对孩子行为的看法越正面,其亲职压力越小、亲职能力感越高。

马教授和其团队曾将多家庭小组疗法运用于协助有亲职困难的家庭和有心理健康需要的儿童,都卓有成效。此研究是首次将多家庭小组治疗手法运用于协助患有ADHD的儿童及其家庭。此疗法强调孩子及家庭的优势并运用家庭间的互助,为参加者带来独特且正面的体验。每个多家庭小组由5至7个家庭组成,内容包括小组开始前的心理教育讲座(4个小时)、四个整天的小组活动(32小时)和两次组后重聚(6小时),共42小时,持续约6个月。小组活动包括:促进亲子关系的「家庭手偶剧 」、「家庭故事书 」、发掘孩子能力的「飞蛋安乐窝 」、促进家长与孩子换位思考的「步步惊心」、协助家长与孩子放松及专注的静观习作。为促进家庭之间互助,家长与获配对其他同组家庭的孩子,并且轮流负责准备午餐。活动有助孩子呈现另一面向,有助家长从另一角度认识孩子。 

中大建议多发掘患有ADHD的儿童的潜能和加强亲子关系 

家长和孩子对小组活动的满意度和投入度都非常高(评分分别为4.58和4.21,总分5分)。其中一位参与多家庭小组的家长表示:「以往我总认为ADHD的小朋友要有另一套教法,想多了、复杂了,更感觉被孤立了。但现在我知道原来小朋友所经历的,其他小朋友都会经历,只是有程度上的分别。」

参与的孩子亦喜欢多家庭小组给予他们的自由空间和尊重,其中一位孩子在比较传统疗法和多家庭小组时表示:「以往的治疗练习可以令到我为赢奖品而努力,但我不是太喜欢…相反这里很自由,可以自己走来走去…我不喜欢被别人以严肃的语气叫去练习,不喜欢被命令,我不是一只狗。」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外,社工及其他助人专业应该协助家长发掘患有ADHD的儿童的潜能和加强亲子关系。此外,社会人士的谅解和协助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亦相当重要,特别是负责学校心理健康和社福界的从业员。整体而言,社会各方应多加重视家庭成员相处的优质时间,社会服务亦应多从此方面著手。



由中大社工学系马丽庄教授和医学院精神科学系黎以菁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参与多家庭小组治疗的家长合照。

由中大社工学系马丽庄教授和医学院精神科学系黎以菁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参与多家庭小组治疗的家长合照。

 

(左起)中大社工学系邱吴丽端女士及马丽庄教授、精神科学系黎以菁副教授,以及中大社工学系温淑芬博士

(左起)中大社工学系邱吴丽端女士及马丽庄教授、精神科学系黎以菁副教授,以及中大社工学系温淑芬博士

 

参与多家庭小组治疗的家长表示有关治疗对整个家庭有很大帮助。

参与多家庭小组治疗的家长表示有关治疗对整个家庭有很大帮助。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