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2年1月8日

一月七日起重啟部分嚴謹社交距離措施後的香港疫情估算

2022年1月8日
分享
列印

研究背景

在剛過去的聖誕長假期及除夕,新冠病毒變異病毒株Omicron在香港社區引起一系列的傳播鏈。目前已有數據顯示,Omicron的傳播能力較原毒株或其他變異株高,而疫苗對Omicron的中和能力亦較對原毒株低。Omicron疫情一觸即發,情況令人憂慮。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香港城巿大學(城大)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數學模型評估本港在大部分巿民已接種疫苗的情況下,Omicron帶來的潛在風險。

研究方法及結果

根據現時用於估算社交接觸的蘋果步行移動指標及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社區網上調查,香港巿民於2021年12月23日至2022年1月5日期間的社區流動程度已重回疫情前的水平,巿民每天平均接觸34位人士。

本研究利用年齡分層數學模型及移動指標估算日常社交接觸 ,結合多個因素:(i) 不同年齡人士感染新冠病毒的容易程度、(ii) 香港提供的兩款疫苗各自的有效性、(iii) 市民在疫情期間的社區流動程度,以及 (iv) 市民在疫情前的社區接觸數據,模擬在不同干預措施下,第五波疫情一旦社區爆發可能導致的感染人數。

假設 (i) 已有約65%人口接種至少一劑疫苗、(ii) 接種兩劑疫苗的有效保護感染比率為50%(科興)及70%(復必泰)、(iii) Omicron基本傳染數 (R0) 為 8(當人口沒有抗體、沒有使用疫苗或沒有實施社交距離措施的情況下)、(iv) 抗體隨時間下降、(v) 追蹤檢測效能與第四波疫情一樣,及 (vi) Omicron重症率為Delta的一半,研究組就以下兩個情況為香港疫情作估算:

  1. 若社交接觸程度一直維持在過去兩星期(包括聖誕及元旦假期)的水平,由Omicron引起的第五波疫情將有超過300萬人受感染,及超過17萬人得重症;
  2. 由一月七日起生效的收緊社交距離措施,以致社交接觸程度較過去兩星期的水平
    1. 減少25%(即每天平均接觸的人數降至14),第五波疫情會有大約25萬人受感染,及大約1.5萬人得重症;
    2. 減少40%(即每天平均接觸的人數降至11),第五波疫情會有大約1.25萬人受感染,及大約700人得重症;
    3. 減少到疫情以來的最低點(即2020年7至8月的第三波期間),即減少55%(即每天平均接觸的人數降至8),第五波疫情會有大約1,100人受感染,其中大約50人得重症。

研究意義

研究組建議以下7個抗疫方案:

  1. 建議政府繼續觀察未來兩星期社區傳播鏈是否已截斷,以探討是否需要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把「現時社交水平」降至疫情以來的最低點(即2020年7至8月,第三波期間的社交水平)。
  2. 建議政府加大對高風險群組(如:安老院舍長者、免疫力較弱人士)推廣疫苗接種及解決「疫苗猶豫」的力度,及擴大接種群組(如降低接種年齡),從而推高整體人口接種比例。
  3. 鼓勵市民接種第三針疫苗,增加社區抗體保護。
  4. 建議政府密切留意接觸者追蹤效能,以減低出現阻截或確診延遲的機會。
  5. 建議政府除了現時亞洲國際博覽館提供的500個床位外,預備資源以便有需要時興建額外臨時社區治療設施,以應付可能出現的大量感染人士。
  6. 建議政府謹慎地不時檢討檢疫中心容量。
  7. 呼籲市民繼續遵守防疫規則: 戴口罩、勤潔手、 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及保持社交距離。

研究團隊

  •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郭健安助理教授、院長黃仰山教授、副研究員衛藴姸
  • 城大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阮相宇助理教授、 博士生梁靜泊
  • 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李健傑副教授
  • 韓國成均館大學:鄧國鴻助理教授
  •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韋史芬教授

鳴謝

是次研究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