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4年6月10日

中大图书馆大楼创新学习共享空间夺本年度「香港建筑师学会主题建筑奖 – 室内设计」

2014年6月10日
分享
列印

校园发展处处长冯少文先生(左)及校园发展处项目经理袁家耀先生

全新打造的地下空间「进学园」

经过空间重组的阅览室

图书馆的中庭连接不同楼层,同时成为开扬的阅读台阶(照片由Angela Pang提供)

图书馆主楼(右)的外墙保留,与新翼(左)融合

图书馆扩建后保留了大学广场建筑群的原貌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的大学图书馆伫立于百万大道的一端,简朴却庄重的建筑,没有鲜亮的色彩、雄伟的高度,却巧妙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更成为香港最多小白腰雨燕的安家之地。图书馆建筑群的设计屡获业界大奖,最近更获本年度「香港建筑师学会2013年年奖的主题建筑奖 – 室内设计」。 

巧妙开辟地下空间 

为应对本科四年制改革,中大自2009年开始扩建大学图书馆,至2012年完成。在扩建过程中,为保护图书馆四周的标志性建筑群,包括大学广场上仿古罗马风格建筑的「惠园」及「烽火台」上的《仲门》雕塑之风貌,并承传大学建筑的整体风格,建筑师决定在扩建新翼的同时发展地下公用空间,开辟了占地二千五百平方米的「进学园」,成为业界范例。前瞻性的设计,巧妙地把传统「不见天日」的地库打造成了五彩缤纷的多功能学习空间。天然光线透过「惠园」水池底部特别建造的玻璃天窗,照射在地库的「进学园」上,形成波光粼粼的动感光影,感觉开扬。学生在此处学习或讨论功课,可享受日光水影,抬头又可观赏蔚蓝天空。 

「进学园」内的S 形特长桌子,是最具特色的设置,其高度和阔度变化有致,营造自由互动的气氛,可随用家心意配置使用,设计极富心思,在本地图书馆中实属罕见。桌子底下隐藏电源插头,方便学生使用流动电子产品,配合现代学习需要及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发展。「进学园」现时二十四小时开放,启用以来深受学生欢迎,在考试高峰期,半夜时分仍有数百学生使用。 

保存原有风貌及生态 

大学图书馆的扩建项目贯彻中大可持续发展校园的理念,致力保存原有风貌及生态。校园发展处处长冯少文先生校园发展处项目经理袁家耀先生表示,为还原受扩建工程影响的「惠园」,建筑师们更执著地将拆卸下来的每一块石头做好标记,重建时将一砖一石逐一还原。又邀请环保专家,进行为期十七个月的生态评估,加建人工鸟巢,减低扩建对于小白腰雨燕的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历时三年的庞大工程并没有影响到「烽火台」,就连图书馆开放时间也从没有因此而改变。扩建项目采用了环保及低排放物料,室内灯光及空调亦设置了自动感应及调节系统。为贯彻大学减废及重用的环保原则,在全面重组图书馆室内空间的同时,原有的书柜和桌椅亦重新安置再用。扩建项目启用后,更荣获BEAM建筑环保评估协会2013年评定的白金级别,以及环境保护署2014年颁发的室内空气质素检定证书《卓越级》证书。 

继承传统 开创新貌 

大学图书馆由三个不同年代的建筑体组成(七十年代的图书馆主楼、八十年代建于主楼后方的田家炳楼,以及为三三四扩建的新翼大楼),如何令各组建筑体空间融合及一致,是一大难题。中大校园发展处与联同PangArchitect Ltd.为三个建筑物的内部设计作出全面重组,缔造广阔共融的学习空间,延续传承知识的功能,并赋予现代化的新面貌,创造开放的学习气氛。三座建筑的围墙大部分被拆除,打通了三者之间的流通;部分楼面亦拆除,以建立垂直的中庭,建立开扬的阅读台阶,成为整个图书馆的中心地带,让原有天窗的自然光引进地面。以人为本的优秀设计概念,夺得本年度「香港建筑师学会2013年年奖的主题建筑奖—室内设计」奖项,亦曾获香港室内设计协会2013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十大公共建设项目。



校园发展处处长冯少文先生(左)及校园发展处项目经理袁家耀先生

校园发展处处长冯少文先生(左)及校园发展处项目经理袁家耀先生

 

 

全新打造的地下空间「进学园」

全新打造的地下空间「进学园」

 

经过空间重组的阅览室

经过空间重组的阅览室

 

图书馆的中庭连接不同楼层,同时成为开扬的阅读台阶(照片由Angela Pang提供)

图书馆的中庭连接不同楼层,同时成为开扬的阅读台阶(照片由Angela Pang提供)

 

图书馆主楼(右)的外墙保留,与新翼(左)融合

图书馆主楼(右)的外墙保留,与新翼(左)融合

 

图书馆扩建后保留了大学广场建筑群的原貌

图书馆扩建后保留了大学广场建筑群的原貌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