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News Centre

31 Mar 2007

香港中文大學主辦《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論壇》 圓滿結束 (Chinese Version Only)

31 Mar 2007
Share
Print

劉遵義教授、蔣正華授及蕭萬長先生於《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論壇》閉幕式上簽名留念,互相祝賀論壇圓滿成功。

為期兩天的《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論壇》今天圓滿結束,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主辦,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發起,是首度在港舉行。兩天的會議,來自內地、台灣與香港頂尖專家學者、企業領袖,就兩岸經濟多個重要議題作出廣泛而深入研討,成果豐碩。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副主席劉遵義教授在閉幕禮上總結時表示:未來十年的發展目標為加強兩岸經濟合作,追求互利雙贏和促進大中華地區的長期繁榮和穩定。政治與經濟應該分閞,發展策略應以民間為本,務實推進,以建構長期而穩定的經濟合作機制,令交流制度化、規範化和便利化。兩岸須尋求雙贏的機會,包括消除或減少因間接貿易、貨幣兌換及金融機構造成的低效率或浪費;加強長期的專業分工;擴大市場令無形資本及知識產權能取得更大的利潤;促進人力資源發展及加強科研技術合作。劉教授又指出,兩岸經濟合作仍會有「輸家」,例如產業挖空,會影響一些人或企業,但亦可行用這個機會,提升產業的增值能力;同時可以利用貿易或投資的收益,幫助「輸家」轉型;並透過旅遊業及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低技能的工作機會。

劉教授又說:兩岸經濟的互相依賴有助兩岸關係穩定,兩岸經濟的互補性意味經濟合作可以帶來高度利益,促使兩岸經濟的高度互相依賴。基於市場的經濟關係會促進互利,並會自我延續、穩定;內地增加對台灣的出口、投資、旅客等,有助加強兩岸經濟的互相依賴。香港在兩岸經濟發展將繼續扮演中介角色,促進地區以至全球合作。目前是兩岸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互信需要時間建立,而最好由經濟合作開始。

最後劉教授借與會的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朱子豪教授為論壇所作的一首詩作結:

  「天暢闊心量寬
  隔雙邊血同源
  地各有思障礙
  登需有度水船
  貿先行才流轉
  救萬民福祉顯
  瞶振聾根本慧
  望前景華燦爛」。

福建師範大學校長李建平教授在閉幕禮以《共贏的選擇: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與發展的前瞻》為題指示:進一步加強兩岸合作,努力於「中華經濟區」的形成與發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兩岸以創新的競爭力共同面對國際市場的一項雙贏的選擇。在當前兩岸經濟聯繫越來越密切,而政治還處於分離的狀態下,先行建設好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推進海峽經濟區發展的重要基礎。海峽經濟區是指,以臺灣海峽為紐帶,連接東岸的臺灣與西岸的福建以及相鄰的浙江南部溫州地區、廣東東部潮汕、梅州地區、江西中東部地區。

李建平教授提出,海峽兩岸經濟進一步合作與發展的途徑,要站在兩岸一體,從未來、互補、創新的視角來思考和選擇。整合資源、對接產業鏈、聯合研發高新技術產業、產業分工協作、聯手競爭世界市場,等等,都是兩岸經濟進一步合作與發展的重要途徑。顯然,兩岸經濟進一步合作與發展的關鍵在於兩岸制度與政策的創新,通過制度與政策的創新,降低兩岸合作過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從科研人才和科技發展水平來看,大陸在高科技研究與基礎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方面缺乏經驗,而臺灣長期致力於科技的應用及其商品化,注重於「開發型」技術的研究,基礎研究領域、高精尖技術則明顯薄弱。兩岸科技發展層次的這種互補性是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有利基礎,因此,加強兩岸的科技合作,對於充分利用兩岸的科技資源,實現強強聯合,推動兩岸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又指出兩岸在教育資源可以互補如果能在制度上創新,進行更高層次的合作,開辦「兩岸共同的大學」,將臺灣優質教育資源,吸引到大陸,既解決了臺灣剩餘教育資源利用問題,也彌補了大陸教育資源的不足,就能形成雙贏的資源配置效率。

以是次《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論壇》的成功經驗為基礎,第二屆論壇由福建師範大學承辦,初定於今年十一月舉行。



 

劉遵義教授、蔣正華授及蕭萬長先生於《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論壇》閉幕式上簽名留念,互相祝賀論壇圓滿成功。

劉遵義教授、蔣正華授及蕭萬長先生於《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論壇》閉幕式上簽名留念,互相祝賀論壇圓滿成功。

 

Download all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