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1年11月3日

中大于君教授及其團隊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21年11月3日
分享
列印

于君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于君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關肝癌自然史、發病機制、診斷和防治研究」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團隊成員還包括黃煒燊教授陳力元教授張翔教授,以及沈祖堯教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簡稱NAFLD)是一種肝臟內積聚過多脂肪導致的疾病,為目前最常見的慢性肝病,全球有15%至40%的人口受影響。在中國,由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NAFLD的發病率一直快速上升。NAFLD包含不同的肝臟疾病,從最早期的單純性脂肪肝,發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並有機會演變為肝纖維化甚至肝癌。于君教授、黃煒燊教授及其團隊對NAFLD進行了歷經18年的系統性研究,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不但讓大眾更全面了解NAFLD的發生、發展進程及患病的高危因素,同時揭示了NAFLD及相關肝癌發生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並找出有效的治療靶點。另外,該項目全面推動針對NAFLD的預防、早期篩查、診斷、疾病階段評估及治療藥物的研發,對NAFLD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首次全面闡述從單純性脂肪肝發展至NASH/肝纖維化的關鍵分子機制及治療靶點

研究團隊首次發現血紅素氧合酶HO-1、細胞因子CXCL10/受體CXCR3等關鍵因子在NASH/肝纖維化的作用,並詳述其相關的分子路徑和機制;發現HO-1激動劑Hemin、CXCR3阻斷劑AMG487等是有效治療NASH的措施;同時揭示中藥葉下珠有效預防NASH的機制,為臨床上預防及治療NASH提供了新的方法。

首次揭示從NASH發展至NAFLD相關肝癌的重要分子機制及治療靶點

透過全基因組測序及細胞生物學實驗,研究團隊發現NAFLD相關肝癌的新突變基因,如膽固醇酯水解酶CEL,並闡明其機制;並發現含高膽固醇的膳食能誘導肝臟基因突變和異常表達,從而導致NAFLD相關肝癌;首次展示膽固醇合成限速酶SQLE誘發NAFLD相關肝癌的機制,以及SQLE的抑制劑特比萘芬能有效治療NAFLD相關肝癌。

首次確認NASH/肝纖維化的監測標誌物與無創診斷方法,建立了診斷評分模型與評價體系,創建NASH/肝纖維化無創診斷的新平台

由於NAFLD的高發病率,以及NASH可進一步發展為肝纖維化甚至肝癌,因此NASH的早期無創診斷顯得極為重要。研究團隊率先發現CXCL10等血清標誌物可用作診斷NASH;同時證實肝纖維化掃描能用作無創診斷NASH及相關纖維化的新技術;並建立NAFLD病人進展期肝纖維化的預測評分模型和體系。

確認了NAFLD病人的自然史及疾病自然進展過程,詳述NAFLD的高危因素,並制定NAFLD預防及治療的國際指南

首次明述NAFLD的自然史、疾病進展過程以及患上NAFLD相關肝癌的風險;亦發現冠心病的發病率與NAFLD相關,而糖尿病人有更高機會患上NAFLD。團隊共發表190篇相關的SCI論文(雜誌影響指數超過10的論文共59篇)。成果被納入14部國際最具影響力的NAFLD預防及治療指南,並牽頭制定了《亞太地區NAFLD的診斷、篩查、評估以及治療指南》。



于君教授

于君教授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