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6年12月13日

中大公布「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新發現揭示心血管疾病治療新方向

2016年12月13日
分享
列印

中大醫學院領導跨地域研究,公布「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新發現,揭示心血管疾病治療新方向。(圖右)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兼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所長(基礎研究)黃聿教授及生物醫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王力博士。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黃聿教授領導,與天津醫科大學及台灣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合作的一項跨地域研究發現,一種名為YAP/TAZ的「血管內皮細胞轉錄調控因子」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及血管炎症有密切關係。「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內壁積聚血脂(主要為膽固醇)、鈣沉積物及其他免疫細胞等形成斑塊,隨時間增長引致血管壁增厚或硬化,是導致中風和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團隊經過實驗小鼠的測試找到新治療標靶。相關研究結果剛於國際頂尖科學雜誌《自然》發表。

YAP/TAZ又被視為「癌基因」,會促進癌症發生。研究團隊在此研究中發現,幾種用於胮血脂及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可以抑制YAP/TAZ的活性。團隊希望此發現除了為心血管病,還可為癌症提供新的治療方向。

YAP/TAZ為「癌基因」

「血管內皮細胞」是形成血管內壁表面的細胞層,而YAP/TAZ是這種細胞的轉錄調控因子,處於Hippo信號通路下游。Hippo信號通路負責協調細胞的增殖、死亡和分化,調控器官組織生長及抑制腫瘤形成。激活Hippo信號通路可抑制轉錄調節因子YAP/TAZ的活性,而擾亂通路則會提高YAP/TAZ的活性,使細胞不受控地增殖,形成腫瘤。因此,YAP/ TAZ被視為「癌基因」。

抑制YAP/TAZ活性有助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及抑制血管炎症

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會產生壓力、拉力、彎力、扭力及剪力等。研究團隊發現YAP/TAZ的活性受不同血流方式所調控。

血液在血管內的流動方式分為層流和湍流。人體的血液循環在正常情況下屬層流模式,但在血管分支處、創傷部位和外科手術(如支架)造成的血流擾動區域會形成湍流。研究指出層流帶來的血液與血管內壁摩擦力(又稱「剪切應力」)會抑制YAP/TAZ的活性,從而減弱促使炎症發生的JNK信號的傳導和相關炎症基因的表達,減少粘附在內皮細胞的單核細胞。反之,湍流則會增加YAP/TAZ的活性,從而產生炎症。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王力博士表示:「我們相信此發現有助為『動脈粥樣硬化』開發新的治療標靶。」

王博士補充:「這個發現亦為解釋運動鍛煉可預防血管硬化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我們目前在運動生理學方面的研究將有助開發能抑制YAP/TAZ、保護血管的藥物。」

幾種治療心血管藥物能抑制YAP/TAZ活性 有潛力成為抗癌藥物

此項研究還發現幾種現有的降血脂或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有助抑制YAP/TAZ的轉錄活性。在640種臨床常用藥物當中,以他汀類(statins)效果最為顯著。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兼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所長(基礎研究)黃聿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YAP/TAZ促使血管內皮細胞有炎症反應,而降血脂的他汀類藥物可抑制YAP/TAZ的活性。這些研究結果對重新檢視現有藥物的功效及開發新的抗心血管病藥物有著重要提示作用。換言之,心血管治療藥物可能亦可用於治療腫瘤。反過來,抗癌藥物也有可能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

是次研究由黃聿教授發起及領導。他及其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血管內皮細胞訊號傳導、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的發病機理及治療藥物的新型藥理學作用。研究團隊曾在Cell MetabolismCirculation ResearchEuropean Heart JournalDiabetes及其他在心血管代謝病與醫學界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人們對高血壓、肥胖、糖尿病相關內皮功能障礙的病理生理過程的理解。黃教授曾獲得香港裘槎優秀科研者獎(2014)及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5)。



中大醫學院領導跨地域研究,公布「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新發現,揭示心血管疾病治療新方向。(圖右)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兼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所長(基礎研究)黃聿教授及生物醫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王力博士。

中大醫學院領導跨地域研究,公布「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新發現,揭示心血管疾病治療新方向。(圖右)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兼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所長(基礎研究)黃聿教授及生物醫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王力博士。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