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1年2月10日

中大首创大肠瘜肉预测指数及早预防肠癌

2011年2月10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赛马会大肠癌教育中心总监蔡锦辉教授、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总监陈家亮教授,以及中大赛马会大肠癌教育中心顾问医生黄至生教授

大肠癌是香港第二最常见的癌症。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4,000宗大肠癌新症及1,600宗由大肠癌所引致的死亡个案。因此,年届五十岁的人士应进行大肠癌检查,以作预防。目前,本港并没有可供全民参与的大肠癌筛查计划。有见及此,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联同中大赛马会大肠癌教育中心合作研发了一项简单的大肠风险评估系统—「中文大学大肠瘜肉预测指数(CU-CPI)」。此系统是根据本港人口的实际数据来设计,以协助没有大肠癌病征的市民自行评估患大肠瘜肉的风险。凡被界定为高度风险的人士,建议进行大肠镜检查。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总监陈家亮教授指出:「大肠癌筛查有助及早发现大肠瘜肉,在大肠癌未形成之前及早根治。很多人误解大便带血或持续腹痛等征状才需要进行大肠癌检查。事实上,筛查的对象正正就是一些毫无病征的人士。大肠癌检查对于被CU-CPI界定为高风险人士最为见效。」

CU-CPI的研发建基于两项追踪研究的数据。研究人员于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为1,657名无大肠癌病征的人士进行检查,发现年长、男性、大肠癌家族史、吸烟、超重及患有糖尿病是患上大肠瘜肉的高风险因素。研究人员再根据以上6项风险因素,研发了CU-CPI,由最低0分至最高14分,并设定一般风险(0-2分)、中度风险(3-8分)及高度风险(9-14分)三个组别。

为了确定CU-CPI的准确性,研究人员于2010年再招募了952名无大肠癌病征的参加者进行风险评估。结果发现,高度风险人士当中,81.8%患有大肠瘜肉;而中度及一般风险人士则分别有42.4% 及29.7%患有大肠瘜肉。高度风险人士患有大肠瘜肉的比例比一般风险人士高出2.5倍。

中大赛马会大肠癌教育中心总监蔡锦辉教授指出:「根据研究结果,无大肠癌病征的人士可以利用CU-CPI自行预测患上大肠瘜肉的风险。我们建议高度风险人士进行大肠镜检查,而一般风险人士则应每年进行大便隐血测试。」

该中心现正计划透过CU-CPI评估,招募2,000名五十至七十岁无大肠癌病征的人士参与大肠癌筛查计划。参加者可于中心网站或24小时电话录音系统计算大肠瘜肉预测指数,并登记参加大肠癌筛查计划。中心亦为不善操作电脑及电话录音系统的长者设立热线,由专人接听。登记详情如下:

1.  透过中心网页www.idd.cuhk.edu.hk/bowelcancer/CPI
     (登记时段:由2月10日下午6时至2月17日下午6时)或;
     24小时电话录音系统(电话:3151-5888)
     (登记时段同上)或;
     专人接听热线(电话:3149-4161)
     (登记时段:由2月11日上午9时至2月13日下午6时)
2.  完成评估后,以香港身份证号码及联络电话号码作登记
3.  保存登记号码并等候中心回覆

关于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大肠癌教育中心

2008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慷慨捐款成立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大肠癌教育中心,并展开为期5年的「香港大肠癌:教育、宣传及筛查」计划。本中心提供大肠癌的健康教育,支援大肠癌高风险人士,并到社区与其他伙伴机构协作举办全港性的教育活动。我们期望藉着宣扬预防大肠癌的讯息,有效地减少大肠癌的发病和死亡率。

如有查询,请致电2603-1407或浏览http://www.idd.cuhk.edu.hk/bowelcancer



左起:中大赛马会大肠癌教育中心总监蔡锦辉教授、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总监陈家亮教授,以及中大赛马会大肠癌教育中心顾问医生黄至生教授

左起:中大赛马会大肠癌教育中心总监蔡锦辉教授、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总监陈家亮教授,以及中大赛马会大肠癌教育中心顾问医生黄至生教授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