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0年11月10日

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吸煙為全球膀胱癌主因 聯同多國專家制訂「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的臨床指引

2020年11月10日
分享
列印

中大醫學院最近於泌尿外科國際權威期刊《歐洲泌尿外科》發表兩項相關研究,涵蓋膀胱癌的流行病學及治療範疇。(左起: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助理教授張源津醫生及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教授及中大何善衡泌尿中心主任吳志輝教授)

黃至生教授表示,全球各地的膀胱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存在頗大差異。歐洲國家在此腫瘤的治療效果較好,死亡率亦較亞洲低。隨著亞洲人口的老齡化,有需要更迫切地妥善分配醫療資源。

張源津醫生表示,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能將腫瘤一整塊切除,避免把腫瘤切割分散,以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

吳志輝教授表示,戒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喝水、食用含高抗氧化物的蔬果,都可能有助降低患膀胱癌的風險。

楊先生於2017年發現小便有血,後來確診患上膀胱癌。他接受了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後,並無感到不適。

膀胱癌屬全球十大最常見癌症,是不容忽視的泌尿科疾病。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近於泌尿外科國際權威期刊《歐洲泌尿外科》發表兩項相關研究,涵蓋膀胱癌的流行病學及治療範疇。第一項研究針對膀胱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進行十年數據分析,了解全球趨勢,以及此癌症與吸煙和經濟能力的關係。第二項研究則為,中大醫學院團隊聯合國際泌尿科專家共同制訂「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的臨床指引,為膀胱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手術治療方案。 

膀胱癌患者多為年長人士且易復發 

膀胱癌於全球最常見癌症排第10位,每年約有55萬宗新症。在香港,每年平均約有400宗新症,常見於55歲到70歲的人士。膀胱癌多數於早期確診,患者通常因為小便帶血而求診,但不帶痛楚。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教授及中大何善衡泌尿中心主任吳志輝教表示:「由於膀胱癌在香港不在十大癌症之列,所以相對肺癌、乳癌或大腸癌,一般鮮有提及。但此疾病復發率高,而且患者多為年長人士,所以我們認為有需要進行流行病學和治療等多方面研究,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 

吸煙是導致全球膀胱癌的主要因素 

中大醫學院團隊領導一項國際合作研究,集結來自全球癌症觀察網(GLOBOCAN)數據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的《五大洲癌症發病率》和世界衞生組織數據庫的數據,分析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的趨勢,及與吸煙和經濟能力的關係。主要發現摘要如下: 

  • 10年期癌症趨勢研究顯示,雖然歐洲國家的膀胱癌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死亡率卻下降。相反,在亞洲,雖然整體發病率下降,但男性死亡率卻上升。
  • 在吸煙人士比率呈下降趨勢的國家中,具較高經濟能力的地區,膀胱癌的死亡率相對較低。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表示:「我們觀察到全球各地的膀胱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存在頗大差異。歐洲國家對這種疾病有較好的認知和更早的發現,這解釋了為何這些地區的腫瘤治療效果較好,死亡率亦較低。反觀,亞洲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病人獲得公共醫療服務的機會可能有限,因而缺乏獲得先進腫瘤治療的機會,長遠而言有礙癌症控制。隨著亞洲人口的老齡化,有需要更迫切地妥善分配醫療資源。」 

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是了解吸煙是否導致膀胱癌的主要因素。結果顯示,無論男或女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正向關係。 

 

男性(年齡標準化)

女性(年齡標準化)

吸煙率與膀胱癌發病率之間的相關係數

0.20

0.67

吸煙率與膀胱癌死亡率之間的相關係數

0.38

0.22

黃教授解釋:「香煙含大量有害致癌物質,這些物質可能在尿液中積聚並損害膀胱內壁,增加患癌的風險。較早已有國際研究表明,吸煙是膀胱癌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令患癌風險増加約50%,並會影響膀胱癌的病情進展。」

吳志輝教授補充:「『停止吸煙』是預防膀胱癌的首要原則。世界衞生組織早前為解決吸煙問題定下全球目標,期望在2025年將15歲或以上群組的吸煙率降低三成。希望在全球共同努力戒煙的影響下,能有助減輕膀胱癌對治療資源造成的長遠負擔。除了戒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喝水、食用含高抗氧化物的蔬果,都可能有助降低患膀胱癌的風險。」 

就「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的操及應用達成國際共識 

膀胱癌患者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化療、放射治療、免疫治療,膀胱內灌注療法和靶向治療,視乎癌症期數和其他因素而決定治療方案。大多數膀胱癌治療涉及手術,而手術類型則取決於腫瘤大小及病情。 

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URBT)是早期非肌肉浸潤性膀胱癌最常用的常規方法。醫生利用膀胱內視鏡經尿道進入膀胱,把膀胱內壁的癌細胞和附近組織逐片切除。然而,TURBT的復發率非常高,一旦復發患者必須重複進行手術。在過去十年,泌尿科專家一直探索以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ERBT作為TURBT的潛在替代方法。ERBT出現於1980年代,能將腫瘤一整塊切除,更好地對腫瘤切緣進行組織學評估,並避免把腫瘤切割分散,以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由於ERBT過程較TURBT更精密及易於操控,膀胱穿孔的風險亦較低。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助理教授張源津醫生表示:「雖然業界知道ERBT在治療膀胱癌上的優點,但全球仍缺乏相關臨床建議。因此,中大醫學院就ERBT臨床應用進行全面的審查,並提供科學證據,以助泌尿科專家為病人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我們帶領的國際團隊開展了兩輪德菲法問卷調查(Delphi survey),邀請超過100名擁有ERBT經驗的醫療專業人員提供意見。另外,舉行了一次專家會議,共同制定ERBT共識聲明。當中共有99條共識聲明,未來有望成為膀胱癌手術的參考基礎。」 

以下為較主要的共識聲明摘要: 

  • ERBT是一種治療非肌肉浸潤性膀胱癌的新方法,並可能比傳統方法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
  • ERBT適用於小至3厘米,甚或大於3厘米以上的膀胱腫瘤
  • 膀胱腫瘤的數量和位置並非進行ERBT的主要限制
  • ERBT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局部完全切除腫瘤,並減少腫瘤再植入的風險
  • ERBT的膀胱穿孔率較傳統TURBT低

張醫生補充:「共識聲明將為操作ERBT的醫療人員提供指導,並指引研究人員在ERBT相關研究的未來發展。膀胱癌的治療取決於多種因素,例如膀胱癌類型、病史和個人治療偏好。因此,我們建議患者與醫生進行詳細討論,尋找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中大醫學院最近於泌尿外科國際權威期刊《歐洲泌尿外科》發表兩項相關研究,涵蓋膀胱癌的流行病學及治療範疇。(左起: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助理教授張源津醫生及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教授及中大何善衡泌尿中心主任吳志輝教授)

中大醫學院最近於泌尿外科國際權威期刊《歐洲泌尿外科》發表兩項相關研究,涵蓋膀胱癌的流行病學及治療範疇。(左起: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助理教授張源津醫生及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教授及中大何善衡泌尿中心主任吳志輝教授)

 

黃至生教授表示,全球各地的膀胱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存在頗大差異。歐洲國家在此腫瘤的治療效果較好,死亡率亦較亞洲低。隨著亞洲人口的老齡化,有需要更迫切地妥善分配醫療資源。

黃至生教授表示,全球各地的膀胱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存在頗大差異。歐洲國家在此腫瘤的治療效果較好,死亡率亦較亞洲低。隨著亞洲人口的老齡化,有需要更迫切地妥善分配醫療資源。

 

張源津醫生表示,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能將腫瘤一整塊切除,避免把腫瘤切割分散,以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

張源津醫生表示,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能將腫瘤一整塊切除,避免把腫瘤切割分散,以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

 

吳志輝教授表示,戒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喝水、食用含高抗氧化物的蔬果,都可能有助降低患膀胱癌的風險。

吳志輝教授表示,戒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喝水、食用含高抗氧化物的蔬果,都可能有助降低患膀胱癌的風險。

 

楊先生於2017年發現小便有血,後來確診患上膀胱癌。他接受了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後,並無感到不適。

楊先生於2017年發現小便有血,後來確診患上膀胱癌。他接受了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後,並無感到不適。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