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舉辦「煮・食・氣候」專題展覽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博物館)日前舉行「煮・食・氣候」專題展覽開幕典禮,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委員會主席鄭錦鐘博士及中大副校長汪寧笙教授擔任主禮嘉賓。展覽期由即日起至7月29日。
是次展覽以糧食與氣候變化的相互關係為主題,啟發社區從低碳飲食推動香港邁向碳中和,以及展示為期24個月的「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 『煮・食・氣候』校園及社區教育計劃」的成果。來自10間中學的46名學生通過一系列培訓成為「青年氣候廚神」,展覽將展出由他們創作的創新氣候友好食譜。展覽內容亦包括「從農場到餐桌策略」及實踐低碳飲食的原則,向公眾分享採取氣候友好飲食習慣,共同推動氣候行動。
各青年氣候廚神實踐所學,以低碳和減少消耗水資源等可持續飲食方式,創作八份氣候友好食譜(https://www.mocc.cuhk.edu.hk/zh-tw/ecf-the-easy-climate-friendly-diet)。經過公眾投票及專業評審的甄選後,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書院、衞理中學和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三隊脫穎而出,分別獲得「綠色美味大挑戰」冠、亞及季軍,培英中學則獲得專業評審獎。公眾可於展覽中了解各隊伍的學習成果,並合力推廣可持續飲食習慣。
汪寧笙教授致歡迎辭時感謝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對中大及博物館社區氣候教育工作的支持,他表示該計劃培養下一代以知識力量參與現代社會重大議題,並培育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領袖。他期望展覽與青年氣候廚神設計的低碳食譜,能鼓勵社會各界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
鄭錦鐘博士表示,「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 『煮・食・氣候』校園及社區教育計劃」與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的宗旨高度契合,旨在提升公眾實踐綠色生活的意識與行動力。他期望透過推動各界持續參與政策導向的項目與活動,達成「碳中和」等有助促進香港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攜手締造嶄新綠色未來。
「煮・食・氣候」專題展覽詳情如下:
日期 |
由即日起至2025年7月29日(星期二) |
開放參觀時間 |
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正 (星期三、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館) |
地點 |
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
入場安排 |
免費入場 |
更多關於博物館的資訊,請瀏覽https://www.mocc.cuhk.edu.hk。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於2013年12月成立全球第一所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博物館——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博物館提供多元化活動、有關氣候變化的展品和多媒體互動展覽,讓公眾尤其學生和老師緊貼及掌握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凝聚環保力量。博物館自成立以來,各項展覽參觀人數已超過一百七十五萬,外展教育活動的受眾人數達數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