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2年10月26日

中大與WWF攜手成功拯救珊瑚碎塊 籲政府擴大海洋保護區網絡作長遠保育

2022年10月26日
分享
列印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暨珊瑚學院創辦人崔佩怡博士(右)及WWF海洋保育項目經理蘇隽彥先生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珊瑚學院與WWF合作開展珊瑚修復試驗計劃。

多達95%的調查地點均出現珊瑚白化現象。

海浪衝擊、生物侵蝕或人類行為或會破壞珊瑚。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珊瑚學院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去年開展本港首個由環保團體與大學合作的「公民科學珊瑚修復計劃」,旨在透過珊瑚修復及培育技術,聯合公民科學家,共同拯救遭受破壞的珊瑚群落。計劃為期半年,結果顯示,經計劃拯救的珊瑚碎塊存活率高達97%。然而,全港的珊瑚正面臨各種各樣的威脅,如氣候變化、棲息地破壞及其他人為活動等。氣候暖化乃珊瑚白化的主因其一,根據最新的香港珊瑚白化調查結果,本年夏天多達95%的調查地點均出現珊瑚白化現象。相比海洋保育工作,珊瑚修復並不足以逆轉珊瑚生境的破壞。為了作長遠及全面的保育,政府應擴大海洋保護區網絡及提升保護區管理效能。

本年七月時,香港多處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情況令人擔憂。由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浸會大學和中大於八月中進行的香港珊瑚白化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涵蓋的19個調查地點中,18處均有出現珊瑚白化的現象,當中較受大眾關注的橋咀北有約3成珊瑚有白化跡象。

另外,水質污染、海浪衝擊或生物侵蝕等亦會不時導致珊瑚主體碎裂,對其造成難以逆轉的破壞。一般珊瑚碎塊在脫離珊瑚主體後,易受泥沙遮蔽而得不到陽光照射,難以存活。為確保這些脆弱的珊瑚有更高的存活率,珊瑚學院與WWF在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信望未來」的支持下,於去年展開珊瑚修復計劃,招募了20名公民科學家,在專家指導下,將珊瑚碎塊收集帶回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作初步處理,及後放回中大在海底設置的育養平台進行定期監察,紀錄碎塊的復原進展及健康狀況。計劃開展前,項目地點約有7成珊瑚被破壞。三個月後,40 個被拯救的珊瑚碎塊中有 39 個得以存活,存活率達 97.5%,而且大部分健康狀況良好。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暨珊瑚學院創辦人崔佩怡博士的研究團隊近年主力研究珊瑚修復及培育技術,拯救香港水域遭受破壞的珊瑚群落。崔佩怡表示:「是次公民科學珊瑚修復試驗計劃由大學及WWF共同策劃,我們希望藉此計劃加深參加者對香港珊瑚群落的認識和關注,透過親身體驗珊瑚培育,建立參加者與本地珊瑚之間的聯繫,推動他們改變個人行為和生活方式,以行動實踐珊瑚保育;同時我們亦希望將來可將科研技術擴展至其他受破壞的珊瑚區。」

WWF海洋保育項目經理蘇隽彥指出:「珊瑚群落對生態系統十分重要,為不同的海洋動物提供了安全的棲息地。我們與中大的合作項目成功讓一些受破壞的海洋生境回復生機,營造更適合珊瑚天然生長的環境。」是次試驗計劃亦推動WWF與香港中文大學珊瑚學院的進一步合作,未來在WWF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繼續推廣珊瑚培育及教育工作,公眾將有機會在中心親自照顧珊瑚碎塊,親身參與珊瑚保育工作,及乘坐玻璃底船觀看珊瑚群落修復點。

然而,單靠珊瑚修復工作並不足以保護海洋生態。崔佩怡博士補充:「珊瑚一旦被破壞,需要大量資源及時間修復,雖然修復工作可以拯救一部分珊瑚,但再多的修復都不能逆轉海洋生態遭受的破壞,相比起修復,海洋保育更為重要,因此海洋保育亦需要有效及全面的政策及長遠計劃。」

目前僅5%的香港水域已被劃為或擬議為海洋保護區,WWF呼籲政府跟上國際步伐,於2030年前將全港30%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另外,為更有效保護珊瑚重要生境,政府需識別並劃出珊瑚生態敏感地帶(例如西貢橋咀),並設立具法律約束力和阻嚇性的法規,保護這些重點區域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暨珊瑚學院創辦人崔佩怡博士(右)及WWF海洋保育項目經理蘇隽彥先生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暨珊瑚學院創辦人崔佩怡博士(右)及WWF海洋保育項目經理蘇隽彥先生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珊瑚學院與WWF合作開展珊瑚修復試驗計劃。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珊瑚學院與WWF合作開展珊瑚修復試驗計劃。

 

多達95%的調查地點均出現珊瑚白化現象。

多達95%的調查地點均出現珊瑚白化現象。

 

海浪衝擊、生物侵蝕或人類行為或會破壞珊瑚。

海浪衝擊、生物侵蝕或人類行為或會破壞珊瑚。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