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7年3月8日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民调:市民对如何觅地建屋意见纷云

2017年3月8日
分享
列印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最近一项电话调查发现,市民对如何觅地建屋意见纷云,莫衷一是。当被问及应最优先采用何种增加香港房屋土地供应的方法时,即使最多受访市民选择的答案—「开发棕地」—也只不过占二成半多一点(27.5%)。对于近期施政报告提及可利用郊野公园边陲地带用作公营房屋、非牟利老人院等建议,虽然支持的百分率稍多于五成(51.3%),但持相反意见的亦有近四成(39.9%),可见公众对此分歧仍大。

是次调查于2017年2月22至26日晚上进行,成功访问了730名18岁或以上的市民。调查结果发现,当被问及应最优先采用何种增加香港房屋土地供应的方法时(只选一项),较多受访市民选择「开发棕地」(27.5%),其余依次为「将部份原先规划为非住宅用地改变成为住宅用地」(20.4%)、「开发郊野公园边陲地带」(18.1%)、「在维港以外填海」(13.0%),和「提高赔偿额以加快重建旧区」(10.7%)。调查结果显示,每种觅地建屋方法的所得百分率相差不算太大,最多受访市民选择的「开发棕地」也只有二成半多一点(27.5%),反映出目前公众对找地建屋的态度颇为纷云,仍没有较明显的倾向(见附表一)。

施政报告中曾提出「可利用郊野公园内小量生态价值不高、公众享用价值较低、位于边陲地带的土地用作公营房屋、非牟利老人院等非地产用途」的建议。对于此建议,有51.3%的受访市民表示支持(包括非常支持及支持),但亦有39.9%不支持(包括不支持及非常不支持)(见附表二)。调查结果可见到,市民大众对「开发郊野公园边陲地带」的态度亦颇为分歧,即使施政报告中只建议利用郊野公园内生态价值不高、公众享用价值较低的边陲土地,并且说明只是用于非地产用途,其支持的百分率也仅多于五成(51.3%),持相反意见仍有近四成(39.9%)。 

对于利用郊野公园觅地建屋的建议,社会上有不同意见,当被问及「住屋需要是比保护郊野公园更加重要」时,有54.3%的受访市民表示同意(包括非常同意及同意),而不同意的也占36.0%(包括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见附表三)。另一方面,对于有意见认为「开发郊野公园会(即使是边陲地带)会对香港的生态环境有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有57.0%受访市民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也有32.8%(见附表四)。

至于开发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对解决香港土地供应问题有多大帮助,调查发现,认为有帮助的受访市民占42.1%(包括非常大帮助及颇大帮助),而持相反意见却有45.4%(包括颇小及非常小)(见附表五)。与此同时,有42.4%的受访市民认为,开发郊野公园边陲地带为住宅用地对香港整体来说是好处多些,而感到坏处多些的有36.0%,15.8%认为好坏参半(见附表六)。以上问题的正反的比率也颇为接近。

此外,是次调查亦有问及受访市民使用郊野公园的次数。过往一年,没有到过郊野公园的受访者近六成(57.1%),使用过一至五次的有27.6%,六至十次的有6.2%,而7.0%则表示「超过十次」(见附表七)。

最后,若以受访市民的个人背景(包括性别、年岁和教育程度)以及使用郊野公园次数,与是否支持施政报告中有关利用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建屋建议进行交互分析(见附表八),可以发现:(一)年纪越大越支持利用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建屋的建议,例如51岁或以上组群表示支持建议的有74.0%,但在18至29岁组群的支持率只有38.3%。(二)教育程度越高,对利用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建屋建议的支持越低,例如大专或以上组群中只有45.3%表示支持,但在小学或以下组群中支持建议的却高达八成(79.5%)。(三)使用郊野公园次数亦与有关建议成反比的关系,例如过去一年没有去过郊野公园的组群中,表示支持建议的有近六成(59.6%),但去过6次或以上的组群却只有44.1%。

总括而言,调查结果反映出,公众对觅地建屋的态度仍无较一致的倾向。以目前颇为分歧的民意,可预见政府往后如何觅地建屋将面对不少的困难。

是次调查的成功回应率为37.9%,以730个成功样本数推算,百分比变项的抽样误差约在正或负3.63%以内(可信度设于95%)。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电话调查研究室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