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7年4月27日

女性不育研究获选中国最佳科研成果

2007年4月27日
分享
列印

陈小章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陈小章教授一项有关女性不育的突破性研究被《自然中国》选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最突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之一。

《自然中国》是英国《自然》杂志社在网上发行的最新杂志。《自然中国》目的是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专家提供一个反映中国大陆和香港科学研究最新动态的站点。根据汤普森科学信息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最近十年,中国发表科研文章的数目从每年10,000篇急速递增到每年超过80,000篇。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在论文数量上,已经可以和英国及日本齐平。而其中具有高影响力的,被引用超过20次的文章数目在近五年内增加了十倍。

陈小章教授该项发现,题为《Involvement of CFTR in uterine bicarbonate secretion and the fertilizing capacity of sperm》刊登于二零零三年十月的国际权威杂志「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上。因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器(CFTR)基因突变而导致患上囊性纤维变化的病人,不仅呼吸道功能受到影响,而且成年后会出现不育的情况,但医学界到目前为止对其女性患者生育率偏低的原因都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陈教授与其研究队伍发现,CFTR作为一个阴离子通道,可以调节子宫内碳酸氢根(HCO3-)的分泌,从而影响精子的受精能力。实验结果显示CFTR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精子的授精率下降,这种情况可能解释导致这类病人不育的原因。陈教授发现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通过CFTR分泌碳酸氢根,而这种阴离子对精子非常重要,如果将这些细胞与精子共同培养,可以使精子获能,并使卵子受精,这提示CFTR与生殖功能有关。相反,如果用缺乏CFTR的细胞,或者是CFTR发生突变的细胞,精子便不能有效获能。由于CFTR存在于女性生殖道上,其功能失效可阻止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的获能,因此导致囊性纤维化女性病人的不育。这项研究阐述了囊性纤维变性引起女性不育的病理机制,对这类患者进行人工受孕技术设计方面有指导作用。另外,CFTR功能缺陷也可能是其他一些不明原因的女性不育的病理机制。

该项研究是在香港中文大学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进行,并与浙江医学科学院合作完成。该研究中心自1999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上皮细胞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和促进国内外的合作,并作出多项突破性科学发现。这些开创性的发现令人类加深了解上皮组织分泌对人体机能,尤其是对生殖机能的影响,亦对治疗不育及避孕方法的开发带来重要启示。陈小章教授为香港中文大学生理学讲座教授、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她在上皮细胞生物学方面的贡献,为她带来多个重要奖誉,包括一九九七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零零零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研究奖,及裘槎基金会2007-2008年度「优秀科研者奖」。



陈小章教授

陈小章教授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