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5年10月9日

中大全球歷時最長磁力共振追蹤研究發現
類風濕關節炎關節結構損傷程度可分為兩種
提倡早期磁力共振檢查 降低永久殘障風險

2025年10月9日
分享
列印

圖為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及風濕科主管譚麗珊教授(左)以及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系主任高士進教授。

非漸進型患者在初次求診時的結構性損傷屬輕微(約15分),而且八年內未再有明顯惡化。相反,漸進型患者的結構性損傷初期已出現中至重度的損傷,隨後病情急遽惡化,不可逆轉。

中大醫學院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全球有史以來歷時最長的磁力共振研究,首次發現非漸進型及漸進型結構性損傷。此發現顯示MRI比X光檢查更有效識別結構性損傷,有助及早預測患者八年內出現關節嚴重變形及殘障的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了一項全球歷時最長的類風濕關節炎磁力共振追蹤研究,為期八年。研究揭示,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結構損傷程度可分為漸進型及非漸進型,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病情發展無法透過一般的X光檢查識別。此突破性發現表明磁力共振是及早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兩大受損程度的關鍵,有望制定相關治療方案,預防不可逆轉的關節損傷,甚至殘障。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European Radiology。     

類風濕關節炎因炎症引起  會導致關節受損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影響全身的常見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患者超過7,000萬,香港則約有三萬名患者。患者確診年齡普遍介乎30至50歲,女性罹患此病的機率是男性的三倍。

此病亦常被視為一種炎症,會對結構性關節造成破壞。患者會感到關節痛及僵硬,尤其是手腕、雙手及腳部的細小關節。若未能及時介入治療,患者的關節會逐漸變形並失去活動能力,病情無法逆轉。

磁力共振首揭兩種結構性損  有助預測八年內殘障風險  

研究團隊對81名初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為期八年的磁力共振跟進研究,時長遠遠超過以往只有兩年的同類研究。所有參加者的病徵出現時間均少於24個月,並於治療前、第一年及第八年接受磁力共振掃描,以全面評估炎症及結構性關節的損傷。   

結果顯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情發展可分為兩大類型,與發炎的嚴重程度隨時間的變化有關。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呈現非漸進型結構損傷(「非漸進型患者」),初次求診時的磁力共振影像顯示結構性損傷屬輕微,而這些患者在八年的跟進期內未再出現關節變形。

其餘三分之一的患者則出現漸進型結構損傷(「漸進型患者」),初次求診時的磁力共振評估顯示中至重度的關節損傷。即使這些病人已接受調理免疫系統的藥物治療,病情仍持續惡化。及至第八年,漸進型患者的功能受損比率更是非漸進型患者的兩倍。在初次求診時,漸進型患者的關節早已嚴重變形,反映此類患者確診時已為時過晚。這也突顯醫學界在控制類風濕關節炎方面所遇到的難題。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系主任高士進教授指出:「雖然兩類患者在接受首次磁力共振掃描前出現病徵的時間相若,但關節損傷模式卻截然不同,這一點極為關鍵。這是首次有明確證據顯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情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患者的結構會日漸惡化,另一類則不然。磁力共振協助醫生在早期區分兩種不同程度的結構性損傷,有助準確地預測其日後出現長期結構性損傷的可能性。」

磁力共振準確度高  有助及早識別迅速惡化的風濕關節炎

以磁力共振診斷出的結構性損傷程度是預測類風濕關節炎會否導致長期關節損傷的重要指標。然而,如果患者沒有接受磁力共振檢查,這些結構性損傷可能會被忽視,原因是X光檢查在顯示結構性損傷方面的敏感度較低。研究結果顯示,磁力共振在預測結構性損傷的準確度較高,第八年的AUC值[1]超過0.8(滿分為1.0),幾乎可準確區分第八年時的結構性損傷程度;而臨床評估、血清檢測或放射影像等其他診斷方法的AUC值則最高只有0.6。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及風濕科主管譚麗珊教授補充「磁力共振在偵測早期結構性損傷如骨侵蝕和關節間隙變窄,以及滑膜炎、腱鞘炎和骨水腫等炎症方面遠比X光敏感。由於過往未有研究長期使用磁力共振等高解析度影像技術來追蹤患者,因此兩類損傷的差異至今才被發現。深入了解兩類損傷的機制,有望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帶來更先進、更個人化及更有效的精準治療策略。」

是次研究對臨床應用及未來研究影響深遠。研究團隊建議在診斷階段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提供高解析度的磁力共振掃瞄。醫生可藉此及早識別漸進型患者,制定合適的介入方案,從而延緩、甚至阻止病情惡化,盡可能降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殘障及長期功能受損風險。

[1] AUC指曲線下面積,是一項用來評估整體診斷準確性的指標。AUC數值介乎0.5(與隨機猜測無異)與1.0(能完美區分患病與未患病者)之間。AUC值越高,代表評估結果越準確。



圖為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及風濕科主管譚麗珊教授(左)以及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系主任高士進教授。

圖為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及風濕科主管譚麗珊教授(左)以及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系主任高士進教授。

 

非漸進型患者在初次求診時的結構性損傷屬輕微(約15分),而且八年內未再有明顯惡化。相反,漸進型患者的結構性損傷初期已出現中至重度的損傷,隨後病情急遽惡化,不可逆轉。

非漸進型患者在初次求診時的結構性損傷屬輕微(約15分),而且八年內未再有明顯惡化。相反,漸進型患者的結構性損傷初期已出現中至重度的損傷,隨後病情急遽惡化,不可逆轉。

 

中大醫學院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全球有史以來歷時最長的磁力共振研究,首次發現非漸進型及漸進型結構性損傷。此發現顯示MRI比X光檢查更有效識別結構性損傷,有助及早預測患者八年內出現關節嚴重變形及殘障的風險。

中大醫學院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全球有史以來歷時最長的磁力共振研究,首次發現非漸進型及漸進型結構性損傷。此發現顯示MRI比X光檢查更有效識別結構性損傷,有助及早預測患者八年內出現關節嚴重變形及殘障的風險。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