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1年7月29日

中大與輔導教師協會最新調查顯示 本港學生患「腸易激」情況令人關注
疫情下壓力上升 籲留意腸胃問題或反映情緒健康響起警號

2021年7月29日
分享
列印

中大醫學院聯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近月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發現本港學生及其家長出現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症狀的情況令人關注,而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的受訪者,亦表現出較嚴重的抑鬱及焦慮。

左起: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胡志遠教授、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女士,以及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博士。

胡志遠教授形容「腸胃是第二個大腦」,兩者互相影響,建議學生和家長們受腸胃問題困擾時,要同時留意自身的精神及情緒健康是否已亮起紅燈。

陳雅文女士指出,腸易激成因複雜,遺傳和情緒皆為重要的誘發因素,來自個人、經濟和學業的壓力,以及父母教養方式等後天因素都會影響情緒健康。

何玉芬博士表示,疫情期間學生因長期在家學習,缺乏社交活動和朋輩支援,以致學習動機下降。她鼓勵學校可透過舉辦校園活動、網上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協助學生重新建立聯繫感,繼而逐步提升成功感和自信。

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胃病,患者會出現腹部疼痛、便秘或腹瀉、脹氣和腹脹等症狀。此病症與情緒息息相關,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來自家庭、工作、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壓力均有機會誘發病症。為了解心理及腸胃健康如何受環境因素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聯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進行了一項有關本港學生及其家長的腸胃和情緒健康問卷調查,發現他們出現腸易激症狀的情況令人關注,而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的受訪者,亦表現出較嚴重的抑鬱及焦慮。專家提醒,受腸胃問題困擾時,要同時留意自身的精神及情緒健康是否已響起警號,一旦症狀持續出現,甚或影響日常生活,應三管齊下,從藥物治療、改善生活習慣及管理情緒健康三方面控制病情。

調查結果一:近兩成半學生及逾一成受訪家長現腸易激症狀

過去有研究指出,本港約有6.6%人士確診腸易激[1]。腸易激可分為「肚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無法分類」四種類型,病症類型有可能隨時間而改變。腸易激症狀與普通腸胃病相似,容易令部分患者忽略病情而延誤就醫。如腹部疼痛、便秘或腹瀉、脹氣和腹脹等症狀頻繁,或症狀嚴重影響日常活動,便有可能患上腸易激。

為了解本港學生和家長在心理及腸胃健康方面如何受環境因素影響,上述調查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於今年四月,在全港十八區邀請二十間中學參與,最終來自七間中學共232名家長及324名就讀中三至中六的學生接受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約兩成半(24.1%)學生及一成(10.2%)家長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症狀,即受訪者最近一星期因腹痛、腹脹、腹瀉等腸胃問題而導致部分日常活動受影響,甚至不能完成大部分學習、工作、社交等日常活動,令生活質素大幅下降。

調查結果二:腸胃問題與情緒具高關聯性

調查結果發現,近五成(48.9%)學生及逾兩成(23.5%)家長有輕微至嚴重程度抑鬱症狀。另外,四成學生(40.3%)和超過兩成家長(22.6%)出現輕微至嚴重程度焦慮症狀。是次調查採用了普遍用來評估抑鬱症狀的「9項患者健康問卷(PHQ-9)」,以及評估焦慮情緒的「7項廣義焦慮症量表(GAD-7)」,結果顯示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的受訪者,在PHQ-9及GAD-7都表現出較嚴重的抑鬱及焦慮症狀。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胡志遠教授認為,是次調查反映本港學生和家長們出現腸易激症狀的情況令人關注。他表示:「腦部分泌的『血清素』會影響情緒和腸胃,若出現胃功能失調、腸易激或大腸問題等症狀,出現抑鬱和焦慮的機會也會相對上升;相反,抑鬱及焦慮亦可導致腸胃不適的症狀出現。」有說法指「腸胃是第二個大腦」,而在醫學和統計學上,亦已證明兩者息息相關,症狀甚至可以早至年青時代出現。因此,胡教授建議學生和家長們受腸胃問題困擾時,要同時留意自身的精神及情緒健康是否已亮起紅燈。

調查結果三:父母子女互相影響

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女士引用調查結果指出,來自同一家庭的受訪者,表現出相近的腸易激及情緒問題症狀。受訪的 215 對親子之中,統計測試結果顯示他們的症狀相關,即是當孩子有較多的腸道症狀時,其父母往往也有較多的腸道症狀,而在焦慮和抑鬱症狀方面也有同樣結果。

陳雅文女士表示:「家庭成員之間出現互相影響的情況,估計是涉及先天和後天因素,例如遺傳、子女仿傚父母應付壓力的方法,以及家庭成員需共同面對社會環境帶來的問題等。故此,當其中一位家庭成員出現持續性腸胃不適,其他人都應留意自己有沒有類似徵兆。」她補充,腸易激的成因複雜,除了遺傳,情緒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誘發因素,來自個人、經濟和學業的壓力,以及父母教養方式等後天因素都會影響情緒健康。

治療三步曲 藥物生活情緒管理缺一不可

胡教授認為,市民容易將腸易激和一般腸胃病混淆,導致延誤病情,因此有必要提升大眾對腸易激的認識,鼓勵更多患者求診和接受治療。胡教授表示:「腸易激病情可以非常反覆,若患者長期受到腸胃問題困擾,會嚴重影響日常活動、社交及工作,建議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盡快諮詢醫生,透過藥物舒緩腹痛及腸易激症狀,配合情緒及日常生活管理,穩定病情。」

日常生活方面,患者應避免攝取酒精、高脂食物、巧克力、含咖啡因飲品,或突然大量進食,並應實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飲食習慣,以及定時進行適量運動來促進血液循環,以及保持充足睡眠等。情緒方面,陳雅文女士建議腸易激患者應自我覺察和學習如何與情緒相處,適時向身邊家人及朋友傾訴,以及透過身心鬆弛練習等方法疏導壓力,放鬆心情和穩定情緒,減輕腸胃不適症狀。此外,她亦鼓勵腸易激患者善用社區資源,特別是家長可以多參與社區活動和朋友聚會,享受私人時間,從而培養正面情緒。

家校溝通助學生建立聯繫感自我效能感 學校宜加強支援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博士分享,過去一年有社工、教育工作者及學校班主任留意到,疫情期間學生長期在家學習,家長與子女同樣缺乏社交活動和朋輩支援,以致無法有效抒發個人情緒,令學生的學習動機下降,加上對前景感到悲觀,亦會令雙方壓力增加,累積更多負面情緒。

何博士認為,學校與家長的角色極為重要,兩者宜加強溝通。學校可透過舉辦校園活動、網上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協助學生重新建立聯繫感和朋輩支援網絡,繼而逐步提升成功感和自信,建立「自我效能感」。與此同時,教師可留意學生是否出現異常行為、腸胃不適、負面情緒等,學校社工亦應按情況主動轉介有需要的家庭至相關專業人士及部門跟進。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目前已推出腸易激綜合症網上自我評估問卷,市民可為自己的腸胃健康作出初步評估,若發現屬腸易激綜合症的高風險人士,可盡快向醫生求助。

(腸易激綜合症網上自我評估問卷網址:https://bit.ly/CUHKMC_ibstest2021)

 

[1] KWAN CPA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2 Nov;17(11):1180-6. (URL: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2453277/)



中大醫學院聯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近月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發現本港學生及其家長出現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症狀的情況令人關注,而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的受訪者,亦表現出較嚴重的抑鬱及焦慮。<br />
<br />
左起: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胡志遠教授、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女士,以及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博士。

中大醫學院聯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近月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發現本港學生及其家長出現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症狀的情況令人關注,而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的受訪者,亦表現出較嚴重的抑鬱及焦慮。

左起: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胡志遠教授、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女士,以及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博士。

 

胡志遠教授形容「腸胃是第二個大腦」,兩者互相影響,建議學生和家長們受腸胃問題困擾時,要同時留意自身的精神及情緒健康是否已亮起紅燈。

胡志遠教授形容「腸胃是第二個大腦」,兩者互相影響,建議學生和家長們受腸胃問題困擾時,要同時留意自身的精神及情緒健康是否已亮起紅燈。

 

陳雅文女士指出,腸易激成因複雜,遺傳和情緒皆為重要的誘發因素,來自個人、經濟和學業的壓力,以及父母教養方式等後天因素都會影響情緒健康。

陳雅文女士指出,腸易激成因複雜,遺傳和情緒皆為重要的誘發因素,來自個人、經濟和學業的壓力,以及父母教養方式等後天因素都會影響情緒健康。

 

何玉芬博士表示,疫情期間學生因長期在家學習,缺乏社交活動和朋輩支援,以致學習動機下降。她鼓勵學校可透過舉辦校園活動、網上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協助學生重新建立聯繫感,繼而逐步提升成功感和自信。

何玉芬博士表示,疫情期間學生因長期在家學習,缺乏社交活動和朋輩支援,以致學習動機下降。她鼓勵學校可透過舉辦校園活動、網上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協助學生重新建立聯繫感,繼而逐步提升成功感和自信。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