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3月20日

血管支架成形术有效治疗颈动脉血管狭窄

2008年3月20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放射诊断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余俊豪医生、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黄家星教授,及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助理教授梁慧康医生

余俊豪医生(左)及梁慧康医生示范血管支架成形术

在本港,中风是引致死亡及残障的主要成因。过去多年,药物为治疗中风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对于少部份患者来说,药物控制并不凑效。除了因为病人出现药物不应性外,亦因为再次中风的患者动脉血管狭窄,即使利用药物治疗,脑部供血仍然不足。

血管支架成形术是利用血管再造技术,重新扩大血管的口径及维持大脑血管的畅通。以往脑血管病变的预后都不太理想,但随着医疗技术日渐进步,现已可利用微创技术来达至预期的疗效。病人无需在头颅或颈项开刀,只需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利用微型导管,把支架透过一个大约5毫米的切口由大腿上动脉伸入微细的颅内动脉,从而改善患者心、脑等内脏器官的血液供应,减低中风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放射诊断学系及何善衡心脑血管病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二零零六年二月起,为威尔斯亲王医院一百二十名中风病人进行了血管支架成形术。手术后三十天内病人再次中风及死亡率为3.4%,相比传统外科手术的6%为低。更重要的是,这种微创血管支架成形术为不能进行传统外科手术的病人提供了另一个治疗机会(包括电疗后血管狭窄、对侧颈内动脉血管闭塞、手术后血管再狭窄、相关的高危一族及体内一些过于隐蔽而未能进行解剖的位置)。另外,病人若出现两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或共存的冠状动脉疾病亦可以利用这种微创技术进行治疗。此手术的其他优点包括免除在颈项开刀而出现的伤口、无需全身麻醉、或避免面部神经受损。一般而言,此项手术平均进行时间为两小时。病人在术后两至三天后便可出院,第五天则可以回复正常生活。



 

(左起)中大放射诊断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余俊豪医生、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黄家星教授,及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助理教授梁慧康医生

(左起)中大放射诊断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余俊豪医生、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黄家星教授,及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助理教授梁慧康医生

 

余俊豪医生(左)及梁慧康医生示范血管支架成形术

余俊豪医生(左)及梁慧康医生示范血管支架成形术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