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成就

2022年5月16日

社交机器人 敲开星孩心门

2022年5月16日
分享
列印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每一百六十名儿童中就有一位患有自闭症,数字亦不断上升。这些被称为「星孩」的自闭症儿童,理解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弱,如何与他们交流成为许多成年人及照顾者的难题。没料到,一些木无表情、声调单一的小机器人,对自闭儿童却能发挥很好的社交作用。

这些社交机器人是苏咏芝教授在2016年引入中大,经过多年基础研究及实证,她发现利用机器人教导自闭症儿童手势、社交和行为表达等技巧,较人类老师的成效更高。于是,她开展了一系列「社交机械人教学计划」,现名为机哥伴小星®2019年更创办社企,为更多「星孩」家庭带来改变。

 

社交机器人配备语音识辨功能,配合语言数据库及教学课程, 让机器人可以跟自闭学童对话。

机器比真人发声更能吸引自闭儿童

苏教授表示:「收到礼物要说『多谢』,听人说话时眼晴要望向对方,这些都是很多早在儿时已懂得的基本社交技巧。可是自闭症儿童则不然,他们有表达困难及社交障碍。家长或真人教师不断重复教导自闭症小朋友时,难免会出现不耐烦表情或语气,这样会令小朋友的判断产生误差, 令他们更加紧张和焦虑,影响学习表现。」

2015年,苏教授发表的两项研究发现香港自闭症儿童学习与文化相关的手势时会出现困难,掌握程度不及其他儿童的三分一,这个差异甚至会影响他们日后的语言学习、情绪、表达能力和行为。这篇论文引起本港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与苏教授讨论是否可活用科技解决问题。于是,苏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旧同事及香港的特殊教育老师合作研究机器人教学。「我们物色了一班本地自闭学童参与实验,播放我们事先录制的机器人影片,发现他们对机器声音很感兴趣,而且机器人没有人类复杂的表情和语气,不会带来过度的感官刺激,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专注度比真人教学还要高。」

 

苏教授于2016年推出首个社交机器人计划,教导自闭症学生手势沟通。

 

引入话剧表演 提升星孩社交能力

喜出望外的研究结果,让苏教授团队有信心开展机器人计划,并先引入一款懂得按照指令「打手势」的机器人,向自闭症儿童示范一些基本手势,如「赞好」、「保持安静」等。近年,团队引入社交机器人表演话剧,透过与「小星」机器人互动,训练自闭儿童的社交技巧及管控行为能力。「社交机器人配备语音识辨功能,配合我们的语言数据库及教学课程,让机器人可以跟自闭学童对话。研究证实自闭儿童在社交、语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百分之二十提升,在共同注意力的范畴上比真人互动的成效也高百分之二十。」苏教授说。

将特殊教育结合科技,苏教授的成绩有目共睹,2021年更获国际自闭症研究学会委任为,成为香港唯一代表。她表示会以中大作为研究基地,积极与亚太区各地进行学术交流,并建立自闭症行为及社交沟通数据库,期望可为每位自闭症人士提供合适及切合个人需要的治疗方案。

苏教授的团队引入社交机器人表演话剧,透过与「小星」机器人互动,训练自闭儿童的社交技巧及管控行为能力。

 

「我们研发了十个针对不同培训目标的课程,期望长远能让小星机器人入屋,惠及更多家庭,让自闭儿童好好成长。」

— 苏咏芝教授

中大教育心理学系教授

研究领域:儿童语言及认知发展

主要成就:

  • 香港信息及通讯科技奖:智慧市民(智慧教育及学习)金奖(2021)
  • 国际自闭症研究学会「国际领袖」(2021)
  • 中大杰出研究学者奖(2018、2016、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