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成功研發輕量、高容錯的隨機運算架構
提升邊緣設備視覺處理效能 開啟AI發展新篇章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電子工程學系領導的合作研究團隊,最近發表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主動應用憶阻器固有的隨機開關特性,成功研發一種輕量、高容錯的隨機運算架構,能顯著提升邊緣設備[1]的視覺處理效能,適用於自動駕駛、虛擬及擴增實境穿戴裝置和醫療影像設備等多種應用場景,為資源受限環境下的人工智能提供創新硬件解決方案。有關成果已於國際研究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
憶阻器(Memristor),全稱為記憶電阻器,是新世代微電子元件,具有極低能耗及同步儲存與運算數據的能力,為推動未來AI計算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然而,其固有的電學開關隨機性一直被視為精密運算的干擾因素,過往研究多集中於抑制該特性以提升準確度。
逆向思維 化隨機性為優勢
研究團隊另闢蹊徑,主動利用憶阻器的固有隨機性,提出一種基於概率原理的隨機運算架構,實現更輕量化且高度容錯的圖像處理方案。
為驗證此概念,團隊利用憶阻器構建的概率邏輯進行邊緣檢測[2],通過提取圖像中的輪廓和紋理等基本視覺線索,幫助人類或機器理解圖像並作出初步決策。圖像處理通常涉及大量矩陣乘法與梯度計算,若使用傳統二進制運算,會造成大量能源消耗及延遲,難以在資源有限的邊緣視覺場景中應用。此外,傳統計算方式對數據精度要求較高,容易受到周圍環境中噪聲或干擾影響,導致計算錯誤。
新的隨機運算架構則將數據轉化為0與1的隨機序列,以概率方式執行邏輯運算。這種數據表示方式天然具有容錯性,因為成對的比特翻轉(即因干擾導致數據中的0和1意外反轉的錯誤)造成的影響可以相互抵消。此方法更貼近人類視覺與AI決策特性,為各類邊緣設備的實時分析與計算提供強大支援。
能耗降低95% 容錯能力達50% 助力自動駕駛與醫學影像診斷
研究團隊設計了應用憶阻器特性的隨機數編碼器,並與邏輯運算結合,構建出輕量化的隨機邏輯單元。隨機數編碼器將數據編碼為具良好可控性的隨機數,進行基於概率的邏輯運算。團隊以「羅伯茨交叉算子[3]」進行實體測試,成功提取圖像的輪廓和紋理。測試結果顯示,新技術可將能耗降低多達95%,即使在容忍50%位元錯誤的情況下,仍能維持穩定的圖像處理效果,展現出卓越的能源效率與系統韌性。
論文通訊作者、中大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胡國華教授表示:「目前研究成果令人鼓舞,惟要實現大規模應用,仍需克服多項挑戰,包括憶阻器與周邊電路的整合,以及大規模電路集成的操作問題。此外,憶阻器的產品質素亦是大規模應用的關鍵問題,不同元件間的製造差異亦會對技術的可靠性與和效能造成明顯影響。」
論文第一作者宋樂凱博士表示,未來將就憶阻器、隨機數編碼器及周邊電路進行整合與優化,並透過硬件與演算法的協同設計,以解決電路噪音與延遲等問題,進一步提升系統穩定性與擴展性。儘管如此,研究團隊認為此技術將為自動駕駛、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以至醫學影像診斷等,需要輕量化計算及高容錯的邊緣視覺AI系統,開闢嶄新的發展路徑。
研究全文,請參閱: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9872-2
[1] 邊緣設備(Edge device)是位於網絡邊界的終端裝置,作為現實世界與網絡之間的接口,能夠在數據源頭附近直接進行採集或運算處理,例如感應器、智能手機、路由器和自動駕駛汽車等。
[2] 邊緣檢測(Edge detection)是圖像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的重要任務,其目的是標識圖像中亮度變化明顯的點。邊緣檢測是圖像處理和電腦視覺中,尤其是特徵檢測中的一個研究領域。
[3] 羅伯茨交叉算子(Roberts cross)是用於圖像處理及電腦視覺中的邊緣檢測技術,通過計算一幅圖象中對角線方向相鄰圖像的灰度差異值,並以近似梯度幅值進行邊緣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