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5年8月20日

中大全球首創骨骼肌細胞衰老圖譜 揪出細胞衰老「開關」 發現可抗衰老逆轉肌少症藥物

2025年8月20日
分享
列印

圖為來自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臨床助理教授王添欣醫生、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王華婷教授以及是次研究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李揚博士。

王添欣醫生表示年齡、性別、基因、慢性疾病、生活方式以及肌少型肥胖均是肌少症的主要風險因素,惟此病難以及早診斷,亦暫無有效藥物可治。

王華婷教授表示,CCR5拮抗藥物Maraviroc在小鼠測試中展現出顯著的抗衰老效果,為逆轉因細胞衰老引致的肌少症提供嶄新的治療策略。此藥亦用於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鄧女士分享,兩年前因背痛求診時,才知道自己患有肌少症。除了接受物理治療、多運動及補充營養外,若能研發出創新的藥物治療,對肌少症患者而言將是一大喜訊。

鄧女士分享,兩年前因背痛求診時,才知道自己患有肌少症。除了接受物理治療、多運動及補充營養外,若能研發出創新的藥物治療,對肌少症患者而言將是一大喜訊。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全球首創人類骨骼肌細胞衰老圖譜,成功運用先進的單細胞多組學技術及獨創的衰老評分演算法,掌握人類骨骼肌細胞衰老特徵及調控機制,藉此辨識能精準介入治療肌肉衰老的新藥物靶點,更發現小分子藥物Maraviroc可有效延緩肌肉衰老,有望開創嶄新的抗衰老藥物療法,為對抗肌肉衰老提供全新策略。此項研究成果已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肌少症缺乏有效藥物介入治療

骨骼肌是維持人體穩態及活動能力的重要器官。肌少症患者並非單純地因年齡增長而出現骨骼肌肉質量減少,更面臨肌肉力量及功能持續衰退的問題,從而增加跌倒及骨折風險。肌肉流失過快或過多者,甚至可能導致身體殘障或死亡。

全球60歲以上人士中患有肌少症的比例高達10%,而本港65歲或以上人士中,平均每七人便有一人患上肌少症,而每兩名80歲以上長者中便有一人患上肌少症。患者面對的健康威脅不容忽視。然而,醫學界對肌少症的複雜成因尚未清楚。衰老細胞及其分泌的活性分子(統稱SASP因子)是公認引起組織衰老的重要原因,但在肌肉組織中的衰老細胞的研究並不多。

中大首創細胞衰老圖譜  揭示抗肌肉衰老新指標

研究團隊收集10位男性的活體肌肉樣本[1],分離出逾五萬個細胞核,成功進行單細胞多組學測序並整合五個衰老基因數據庫,開發出一套統一的衰老評分演算法,因而繪製出首個人類老化肌肉的細胞衰老圖譜。

根據圖譜,研究人員發現在長者骨骼肌衰老細胞中,SASP因子顯著上升,其中CCL3、CCL4、CCL5 及其受體 CCR5等肌肉幹細胞的SASP因子表現異常活躍,並透過擴散衰老訊號影響周圍細胞,促進慢性發炎、纖維化及前驅細胞(再生細胞)功能障礙,加快肌少症的發展。     

老藥新用逆轉肌肉衰老  開拓臨床應用新方向

團隊因此發現CCR5拮抗藥物Maraviroc有望成為治療肌少症的新藥,此藥亦是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小分子藥物。老年小鼠在服用高劑量的Maraviroc三個月後,其肌肉形態明顯改善,肌纖維橫切面積擴大,肌肉功能隨之提升,握力及跑步耐力亦有顯著進步。肌肉組織內聚集的發炎細胞減少50%,細胞衰老程度大幅下降,證實該藥物可通過阻斷SASP因子誘發的細胞互動,逆轉肌肉老化。

發現細胞衰老「開關」 為藥物開發鎖定新靶點

研究人員進而成功鎖定兩個啟動SASP因子、猶如「開關」的核心轉錄因子,包括ATF3以及JUNB,其中JUNB在老年肌肉幹細胞中表現活躍,表達量激增133%,是調控細胞衰老的重要因數。此重大發現為針對肌肉衰老的藥物開發提供了新的靶點,並已通過小鼠模型獲進一步驗證。

該研究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李揚博士表示:「此圖譜有助研究人員深入瞭解引發老化肌肉衰老的細胞分子機理及作用,我們所開發的衰老評分方法也將有助鑒定組織中的衰老細胞。」 另一共同第一作者為中大博士畢業生李楚含博士

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床助理教授王添欣醫生補充:「大部分人自30歲起便會每年出現肌肉流失的情況,65歲以上長者更是肌少症的高風險人群。肌少症沒有明顯病徵,許多病例往往未能及時診斷。目前暫無有效藥物可治療此病,相關治療大多局限於物理治療及補充營養等非藥物介入方式。是次研究有助開創出全新的抗衰老藥物療法,降低肌少症此隱形疾病的住院率及死亡風險。」

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王華婷教授指出:「人口老化是當今全球面臨的巨大挑戰,其導致的勞動力萎縮對社會系統、財政壓力及產業結構影響深遠。如何減緩或逆轉老齡化引起的器官衰老已成為當前生物醫學領域的重大挑戰。展望未來,我們計劃開展人體臨床試驗,並促進相關藥物的臨床轉化,以探索更多針對肌少症的嶄新治療方案,尤其是與骨關節炎相關的肌少症。」

是次研究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的「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香港研究資助局和中國內地政府數個項目的資助。

[1]樣本分別來自五名年齡介乎19至27歲的青年及五名年齡為60至77歲的長者。研究表明,在年長人士的骨骼肌中,四大骨骼肌微環境核心細胞,包括肌肉幹細胞、纖維脂肪祖細胞、內皮細胞以及平滑肌細胞的衰老細胞相對於青年肌肉分別增加54%、715%、34%和757%。



圖為來自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臨床助理教授王添欣醫生、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王華婷教授以及是次研究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李揚博士。

圖為來自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臨床助理教授王添欣醫生、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王華婷教授以及是次研究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李揚博士。

 

王添欣醫生表示年齡、性別、基因、慢性疾病、生活方式以及肌少型肥胖均是肌少症的主要風險因素,惟此病難以及早診斷,亦暫無有效藥物可治。

王添欣醫生表示年齡、性別、基因、慢性疾病、生活方式以及肌少型肥胖均是肌少症的主要風險因素,惟此病難以及早診斷,亦暫無有效藥物可治。

 

王華婷教授表示,CCR5拮抗藥物Maraviroc在小鼠測試中展現出顯著的抗衰老效果,為逆轉因細胞衰老引致的肌少症提供嶄新的治療策略。此藥亦用於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王華婷教授表示,CCR5拮抗藥物Maraviroc在小鼠測試中展現出顯著的抗衰老效果,為逆轉因細胞衰老引致的肌少症提供嶄新的治療策略。此藥亦用於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鄧女士分享,兩年前因背痛求診時,才知道自己患有肌少症。除了接受物理治療、多運動及補充營養外,若能研發出創新的藥物治療,對肌少症患者而言將是一大喜訊。

鄧女士分享,兩年前因背痛求診時,才知道自己患有肌少症。除了接受物理治療、多運動及補充營養外,若能研發出創新的藥物治療,對肌少症患者而言將是一大喜訊。

 

鄧女士分享,兩年前因背痛求診時,才知道自己患有肌少症。除了接受物理治療、多運動及補充營養外,若能研發出創新的藥物治療,對肌少症患者而言將是一大喜訊。

鄧女士分享,兩年前因背痛求診時,才知道自己患有肌少症。除了接受物理治療、多運動及補充營養外,若能研發出創新的藥物治療,對肌少症患者而言將是一大喜訊。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