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1年3月25日

「香港全職人士工作與家庭平衡」調查結果摘要

2011年3月25日
分享
列印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劉玉瓊博士(右)及馬麗莊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家庭及小組實務研究中心劉玉瓊博士及馬麗莊教授,與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合作進行了一項電話民意調查,探討香港全職人士的工作與家庭的平衡狀況。調查於去年11月1日至28日晚上6時15分至10時30分進行,共成功訪問了1,002位18歲或以上的全職人士,合作率為72.1%(根據美國民意研究協會[AAPOR] 的公式計算,不包括在抽樣前已拒絕接受訪問的個案)。以1,002個樣本數推論,並將可信度設於95%,抽樣誤差約在正或負3.1%以內(受訪者背景見表1)。調查結果顯示:

– 約四成受訪者工時偏長;除工作外,大部分要兼顧家庭事務;約兩成半有持續進修;超過半數休息時間緊絀或不足。

– 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對個人和家庭都十分重要,受訪者普遍認同工作對家庭的裨益,但亦有過半數感到工作影響了家庭,尤其以職業女性為甚。受訪者的家庭消閒活動參與頗佳,顯示香港人在工作之餘,亦重視與家人相聚的時間。

– 低下階層在職婦女面對最沉重的家務責任;資源不足及家庭事務繁重似乎削弱了低下階層家庭安排消閒活動的能力。

基於調查結果,我們有如下建議:

1. 進一步推廣對家庭友善的工作政策,包括每周五天工作、合理工時、盡量減少超時工作,尤其是無償的超時,使香港在職人士既能滿足重視工作、珍惜家庭的要求,個人亦不致勞損。

2. 積極推動全家一起分擔家庭事務的文化,使夫妻能平均分工,子女亦應多些協助處理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

3. 針對低下階層家庭消閒活動的不足,建議在各區增加低消費活動和相關設施,方便市民進行廉宜便捷的家庭閒暇活動。

(一)香港全職人士的時間運用

工時方面,按過去七天計算,59.2%受訪者的平均每天工時(包括交通時間)在10小時或以下,32.5%介乎10至13小時,7.4%在14小時或以上(表2)。以上數字與政府統計處三月初發表的數字相當吻合 —38.4%的香港僱員每周工時超過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的40小時。兩項研究的數字都顯示香港在職人士的工時偏長。

持續進修方面,26.0%的受訪者有進行與工作有關的進修和培訓。按過去七天計算,83.9%每天用少於3小時於進修和培訓(包括交通和複習時間),其餘16.1%達3小時或以上,平均時間為1.68小時(表3)。

處理家庭事務方面,受訪者平均每天花1.73小時處理家庭事務,其中29.3%用3小時或以上(表4)。

休息和睡眠方面,受訪者的平均時數為每天7.43小時,休息時間看來尚算充足。然而,休息時數為7小時以上者只有45.3%;時數為6至7小時者佔最大比例,有47.3%;亦有6.9%者少於6小時,顯示休息時數緊絀甚至不足者佔多數(表5)。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訪問在晚上10時30分前進行,我們未能接觸因工作或進修而夜歸,或需於夜間工作者,因此數字未能完全反映因工作及進修而夜歸人士的狀況。

不同社經背景的受訪者在工作、休息和處理家庭事務的時數有一定的分別:

– 不同背景者的工作時數基本相若,但以30至44歲人士嚴重超時的比例最高。

– 30至54歲、已婚,以及有18歲以下子女人士用於處理家庭事務的時數,均較其他組別高。

– 雖然大部分男性也參與處理家庭事務,但女性的參與度明顯較男性高。

– 學歷較高、職業為行政及專業人員的受訪者處理家庭事務的時數,明顯較其他相關組別少,估計是因為部分人士有家傭協助處理家務。

由此可見,不同背景者的工時相近,但低下階層人士顯然在家庭事務上需要花更多時間,特別是低下階層的在職婦女,在男女工時相若的情況下,婦女仍然承擔著較多處理家庭事務的責任。

(二)工作與家庭的平衡

工作與家庭互相促進

受訪者多認同工作與家庭能相互促進。

受訪者大都感到工作對家庭有正面作用,分別有76.3%和65.0%同意「工作令他們更珍惜在家裡的時間」,以及「下班後通常心情多不錯,令家裡的氣氛都變好」;少於一成受訪者持相反意見(表6)。不同學歷、職業和家庭月收入者的意見並沒有顯著差異。

受訪者亦感到家庭生活對促進工作有正面作用,超過六成認為家庭生活令他們更投入工作,以及同意「家庭活動令他們工作時都有好的心情,令工作氣氛都變好」。已婚、學歷較低者,明顯感到家庭生活有助他們更投入工作,在工作時保持心情愉快。

工作與家庭的衝突

然而,亦有過半數受訪者認為工作影響了家庭生活,有57.7%感到下班回到家已很疲倦,無法完成原來想做的事情,50.5%表示工作佔用了他們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表7)。女性和家庭月收入介乎1至3萬者對此有較強烈的感受。

相對來說,家庭對工作的負面影響較少,不過仍有32.9%認為要處理很多家庭事務,使他們經常在工作時感到疲倦,亦有22.7%表示家庭生活佔用了本想用在工作的時間。大專/大學學歷、行政及專業人員,以及家庭月收入達3萬或以上者,較不感到家庭干擾工作;相反,家庭月收入介乎1至3萬者最感到家庭事務影響工作,估計是因為低家庭收入者的配偶多主理家務,高家庭收入者可聘請家傭,而中等家庭收入者及其配偶均有全職工作,故感到家庭影響工作的比例較高。

家庭消閒活動情況和滿意度

工作與家庭平衡的另一指標是在工作之餘,受訪者是否有時間、心力和家人一起進行消閒活動。調查結果顯示(表8),受訪者參與家庭消閒活動的情況頗佳,92.0%表示最少每周一次與家人吃飯;82.2%最少每周一次和家人一同參與家內的消閒活動(如看電視、打麻將等);58.7%最少每周一次與家人逛街、飲茶;然而,與家人一起進行社交性活動(如探親、參加親友聚會等)則較少,近半數(49.1%)約三個月一次或更少。

絕大部分(85.8%)受訪者認為消閒活動有助增進家庭溝通(表9)。

已婚、有18歲以下子女、行政及專業人員,以及學歷和家庭月收入較高的受訪者,家庭消閒活動的頻率愈高。這結果顯示在安排家庭消閒活動方面,低下及中下階層家庭可能因經濟資源不足和家庭事務繁重,導致時間和心力不足等問題。

(三)工作與家庭的平衡與個人精神健康狀況和主觀家庭功能

研究人員亦詢問受訪者過去一個月的精神健康狀況,只有46.2%表示幾好或非常好,41.5%認為普通,12.0%坦言幾差或非常差(表10),情況值得關注。

如採用主觀家庭功能指數量度受訪者家庭的心理健康和凝聚力(由1分最低至5分最高),均值為2.93分,稍低於尺度中點3分,屬普通偏低。

根據消閒活動頻率、工作與家庭促進、工作與家庭衝突三者與精神健康狀況和主觀家庭功能的相關分析,愈經常與家人一起進行消閒活動的受訪者,其對精神健康狀況和家庭功能的主觀評估愈好,自我感覺良好的精神健康狀況亦與正面的主觀家庭功能有關,反映消閒活動能有效促進個人精神和家庭整體的健康。

工時愈長,以及愈感到工作與家庭存在衝突者,其主觀的精神健康狀況和家庭功能愈差;而愈感到工作與家庭相互促進者,其主觀的精神健康狀況和家庭功能均愈正面(「工作令你更珍惜在家裡的時間」一項指標除外)。

「工作令你更珍惜在家裡的時間」與主觀家庭功能的正相關,以及與自覺精神健康狀況的負相關是一項有趣的發現,可理解為愈注重家庭生活的人,會因工作而更加珍惜在家裡的時間,這份珍惜會促進其家庭功能;但要在工作與家庭時間上找到平衡,卻會為個人帶來精神壓力。因此,若同時要求個人為工作賣力和投入家庭生活,卻忽略兩者之間的平衡,往往會對個人造成壓力。

研究員:劉玉瓊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
    馬麗莊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附件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劉玉瓊博士(右)及馬麗莊教授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劉玉瓊博士(右)及馬麗莊教授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