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0年9月16日

中大引入最新「脈衝胃動力調整器」以助糖尿肥胖症患者

2010年9月16日
分享
列印

(左起)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江碧珊副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陳重娥教授、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外科主任吳國偉教授、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黃健鴻醫生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導師吳韻詩醫生共同發佈研究成果

糖尿病患者陳先生展示嶄新外科裝置「脈衝胃動力調整器」,有助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

隨著本港及內地經濟快速增長,現代人飲食不均、多坐少動等不良的生活習慣衍生了肥胖症及相關的疾病,為社會造成一個沉重的健康問題。基於糖尿病和肥胖症有著密切關係,醫學界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糖尿肥胖症(簡稱糖胖症)。據統計,本港約有13%的人口耐糖功能不正常,而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丘中傑糖尿病檢測中心之數據顯示,約一半到診所接受普查的高危病人有前糖尿或糖尿病現象,其體重質量指標更為最重要的風險因素。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病人便有機會出現腎衰竭、冠心病、中風及視力衰退等併發症。

除透過改變生活模式及控制飲食的方法外,二型糖尿病的病人通常都需要服用糖尿藥物來控制血糖或需要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但胰島素注射治療有可能引至血糖過低及體重增加等副作用,並導致生活不便。

對於患有病態肥胖(體重質量指標大過35kg/m2)並同時患有二型糖尿病的病人,減重外科手術(如胃繞道、袖狀縮胃或束胃帶手術)是最有效控制血糖的方法。中大外科學系於過去八年間,為38名糖尿病患者進行減重外科手術,當中約三份之二的病人糖尿病得到明顯改善,其中約有一半患者甚至無需服用口服糖尿藥。可是,傳統的減重外科手術雖然有效,但現時只適用於病態肥胖的病人。因此,為針對一些中度肥胖(體重質量指標介符25至35kg/m2)的二型糖尿病病人,中大決定引入一種手術風險較低及手術後較少不適的嶄新外科裝置「脈衝胃動力調整器」,以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

「脈衝胃動力調整器」是一種先進的植入式儀器,在概念上有如心臟起搏器,透過腹腔鏡手術將儀器植入體內,利用脈衝電流刺激胃部肌肉。當病人進食時,透過脈衝電流增強胃部肌肉活動,從而激活特別的神經反應及激素分泌。這刺激能使病人很有吃飽的感覺,令食量減少。其結果是能改善血糖水平,伴隨著的是減輕體重,降低血壓和縮減腰圍。

自今年二月起,中大外科學系與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開始進行一項以「脈衝胃動力調整器」治療血糖難控之二型糖尿病研究,目的是探討及比較「脈衝胃動力調整器」與傳統胰島素治療的利弊。至今先後有四名患有中度肥胖(平均體重88公斤,體重質量指標31kg/m2)而原本需要胰島素注射治療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於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植入「脈衝胃動力調整器」之腹腔鏡手術。所有病人術後康復良好,平均三日後出院。他們都感到較快飽肚及食量減少,而在無需胰島素治療下,其糖尿病於術後也有明顯改善,糖化血紅蛋白於首三個月期間平均降低1.5% (由9.3% 降至7.9%)。而且其體重、腰圍、血壓及脂肪比例於術後都有降低。此項研究仍在進行之中,現希望招募更多合適的中度肥胖糖尿病患者(體重質量指標介符25至35kg/m2及患有兩年以上之糖尿病患者,於沒有胰島素治療下持續有血糖難控問題的人仕)參加此項研究,從而與胰島素注射治療的效用作更深入及長久的比較,以奠定「脈衝胃動力調整器」為治療血糖難控之二型糖尿病的另類選擇。

有關此項研究之詳情,請於辦公時間內致電2632 2956查詢。



(左起)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江碧珊副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陳重娥教授、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外科主任吳國偉教授、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黃健鴻醫生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導師吳韻詩醫生共同發佈研究成果

(左起)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江碧珊副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陳重娥教授、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外科主任吳國偉教授、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黃健鴻醫生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導師吳韻詩醫生共同發佈研究成果

 

糖尿病患者陳先生展示嶄新外科裝置「脈衝胃動力調整器」,有助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

糖尿病患者陳先生展示嶄新外科裝置「脈衝胃動力調整器」,有助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