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0年3月15日

中大設計肝癌風險指數評估乙肝患者患癌風險

2010年3月15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腫瘤學系助理教授陳林教授、中大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教授、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及肝臟護理中心主席陳力元教授,以及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黃煒燊教授

本港約有50萬慢性乙肝患者,當中接近四分一的患者最終死於肝癌或肝硬化等併發症。目前醫學界建議慢性乙肝患者每六至十二個月應進行一次肝癌普查,以超聲波及甲胎蛋白測試檢查早期肝癌;如有需要,醫生可利用持續抗病毒藥物抑制乙肝病毒,減低患癌風險。由於大部分患者皆須接受長期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加上定期的肝癌普查,一直為本港醫療界及病人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要有效地運用醫療資源,發展一套評估肝癌風險的方法至為重要。

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腫瘤學系與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用了十年時間,共同設計了一套運算簡易的肝癌風險指數,評估慢性乙肝患者的患癌風險,從而識別高風險病人,優先為他們進行治療。

研究從1997年開始,分別招募了兩組人士參與。第一組為1,005名慢性乙肝患者(其中105人於十年內患上肝癌),研究人員跟進了他們的病情十年,發現了5項最重要的肝癌因素,分別為年齡、白蛋白數量、膽紅素數量、乙肝病毒數量及肝臟有否硬化。研究人員利用以上因素,設計出肝癌風險指數,由最低0分至最高44.5分,設定低(<5分)、中(5-19分)及高(≥20分)風險三個組別。

研究人員其後運用以上指數,為第二組共424名慢性乙肝患者(其中45名病人於10年半內患上肝癌)評估風險,再觀察不同風險組別患者的患癌比例,以測試該指數的準確性。經計算後,第二組有70%患者屬低風險,而中及高風險的則各有15%。十年後,中及高風險的患者分別有29%及32.3%患上肝癌,而低風險組別的則只有2.9%,清楚顯示中及高風險患者的患癌機會明顯較高。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若慢性乙肝患者能及早知道自己屬於哪一個風險組別,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除可減輕七成低風險病人進行肝癌普查及治療的開支外,所節省的資源亦可適當地調配給中高風險患者,有效運用醫療資源。因此,中大建議,醫生應利用肝癌風險指數為所有慢性乙肝患者評估患癌風險。被評為中或高風險的患者,基於十年內患癌的機會較高,應定期接受肝癌普查及考慮接受抗病毒治療。而低風險患者則可先觀察病情,並於一至兩年後再以指數計算風險級別。



 

(左起)中大腫瘤學系助理教授陳林教授、中大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教授、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及肝臟護理中心主席陳力元教授,以及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黃煒燊教授

(左起)中大腫瘤學系助理教授陳林教授、中大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教授、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及肝臟護理中心主席陳力元教授,以及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黃煒燊教授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