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1年1月28日

中大研發新型多肽抑制劑 有望用以治療柏金遜病

2021年1月28日
分享
列印

從左至右:陳文博教授,李明名博士,梁兆輝女士和陳浩然教授。

SUMO1(15-55)(灰色)與α-突觸核蛋白(紫紅色)結合的電腦類比對接模型。

SUMO1(15-55) 在體外抑制α-突觸核蛋白原纖維的形成。

SUMO1(15-55) 在帕金森病的果蠅模型中減緩了視網膜退化病變。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生命科學學院陳文博教授李明名博士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研發了一種新型多肽抑制劑,能夠針對一種會破壞神經系統的蛋白聚集體,抑制其在腦部累積,或有助緩減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柏金遜病及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病情。這項研究已於《細胞化學生物學》(Cell Chemical Biology) 期刊發表。

柏金遜病是長者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兩類。大部分患有柏金遜病的長者都是原發性的,主要是由於腦內部分神經系統功能受損而引發,現階段其明確成因未有醫學實證。然而,近年有不同研究發現,柏金遜病患者和部分失智症患者的大腦神經細胞中,均存在大量α-突觸核蛋白。它們積聚起來成為一些細小球狀組織,稱為路易氏體(Lewy bodies)。而這種蛋白聚集物具有神經毒性,能破壞神經細胞導致認知和運動功能衰退。

陳文博教授表示:「在柏金遜病、路易氏體失智症等神經退化性病人的腦部,大多會找到路易氏體及其主要成分α-突觸核蛋白。我們相信若能夠在患病初期有效抑制α-突觸核蛋白的積聚,將可延緩病程惡化。」

新型多肽抑制劑的發現

在研究團隊的指導下,博士生梁兆輝在2015年意外發現一種特定的SUMO1蛋白變種體可以有效抑制α-突觸核蛋白在腦神經積聚。研究團隊隨後花了五年時間,鑒定出SUMO1蛋白中的SUMO1(15-55) 結構片段能夠與α-突觸核蛋白結合,直接阻止其積聚。研究團隊並闡述了其抑制作用的分子機理。

其後,團隊與中大生命科學學院蔡永業腦神經科學中心陳浩然教授合作,將研究範圍擴大,測試SUMO1(15-55) 對於有柏金遜病果蠅模型的神經保護作用。果蠅在幼蟲期被注入SUMO1(15-55) 治療後,減緩了成蟲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相關症狀。研究結果顯示該多肽抑制劑在治療柏金遜病方面具有重大潛力。研究團隊現在致力改善其生物穩定性、腦靶向能力和治療功效,期望日後可供臨床應用,改善患者病情。

此項目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卓越學科領域計劃AoE/P-705/16、中大新型生物材料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教員主要研究領域2轉化生物醫學研究獎勵計劃16/17的資金資助。

關於陳文博教授和李明名博士

陳文博教授目前是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的教授,李明名博士是該學院的研究員。他們主要研究的題目包括化學生物學,以及蛋白質相關的生物化學,例如解析蛋白質結構、研發遞送蛋白進入細胞的新技術。



從左至右:陳文博教授,李明名博士,梁兆輝女士和陳浩然教授。

從左至右:陳文博教授,李明名博士,梁兆輝女士和陳浩然教授。

 

SUMO1(15-55)(灰色)與α-突觸核蛋白(紫紅色)結合的電腦類比對接模型。

SUMO1(15-55)(灰色)與α-突觸核蛋白(紫紅色)結合的電腦類比對接模型。

 

SUMO1(15-55) 在體外抑制α-突觸核蛋白原纖維的形成。

SUMO1(15-55) 在體外抑制α-突觸核蛋白原纖維的形成。

 

SUMO1(15-55) 在帕金森病的果蠅模型中減緩了視網膜退化病變。

SUMO1(15-55) 在帕金森病的果蠅模型中減緩了視網膜退化病變。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