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12月5日

中文大學陳小章教授獲「長江學者成就獎」中大連續三年獲此殊榮

2008年12月5日
分享
列印

陳小章教授(左二)獲獎後與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左一)、國務委員劉延東女士(右二)和中大校長劉遵義教授(右一)合照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李嘉誠生理學講座教授兼上皮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小章教授獲頒授2007年度「長江學者成就獎」的「生命科學獎」,頒獎典禮於今日(12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陳小章教授為應屆獲獎的唯一香港學者,連同分別獲授2005及2006年度「長江學者成就獎」的逸夫書院院長和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以及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盧煜明教授,中大連續三年獲此殊榮,亦為本港唯一有榮膺該獎譽學者任職的大學。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由教育部與香港李嘉誠基金會於1998年共同開展,目的為落實科教興國,延攬海內外精英,以及培養專才,帶動國家發展。2005年「長江學者成就獎」更把獎勵範圍由內地高等院校擴展至港澳地區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獲獎人員遴選條件是:科學道德高尚、50歲以下、主要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國際公認領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或者突破性進展的傑出華人學者。

教育部在進行通訊評審的基礎上,邀請了兩院院士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名專家對候選人進行嚴謹的同行專家會議評審,並經長江學者聘任顧問組專家會議終審評核,選出三位「長江學者成就獎」得主:中大陳小章教授獲頒「生命科學獎」、哈爾濱工業大學馬軍教授獲頒「工程科學獎」,以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教授獲頒「環境科學獎」。每項獎勵為人民幣一百萬元,獎金由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全額捐贈。

陳小章教授為上皮細胞相關的跨學科研究權威學者,曾作出多項突破性科學發現,包括:細胞收縮激活的陽離子通道的發現(《科學》Science, 1992)、發現從附睾頭部分泌的一個新防禦素及其對精子成熟的影響(《科學》Science, 2001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 2004)。她的另一項關於女性不育的突破性研究— 囊性纖維化跨膜電導調節體(CFTR)在生殖及不育中的角色除刊載於《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 2003)外,亦獲《自然中國》選為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最突出的科學研究成果之一,其開創性發現令人類加深了解上皮組織分泌對人體機能,尤其是對生殖機能的影響,亦對治療不育及避孕方法帶來重要啟示。

陳小章教授在上皮細胞生物學方面的貢獻,為她帶來多個重要獎譽,包括199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傑出青年研究獎,以及裘槎基金會2007至2008年度「優秀科研者獎」。

陳教授於1983年從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獲得生物工程學理學士,其後於1988年取得生物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陳教授於芝加哥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於199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任助理教授。2006年,陳教授晉升為生理學講座教授。陳小章教授出任多個國際學術期刊編輯委員會委員,並為內地超過十四所大學及研究機構擔任客座教授。另外,陳教授也為多個國際基金會,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及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的各種基金會,評審研究課題。

陳小章教授表示:「我很高興獲頒此殊榮,但這份榮譽應屬於整個研究團隊,包括上皮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全體工作人員和學生,以及我們的多個研究合作夥伴。」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通過委任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吸引國內青年精英投身高校從事科研和教學,也吸納香港和海外優秀學者回國工作或為國服務。今屆共遴選出107位特聘教授和95位講座教授,有關高校已與他們簽訂了聘任合同。其中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王鈞教授獲上海交通大學聘任為講座教授,進行智能計算研究。

1998年至2008年共有115所高校分八批聘任了905位特聘教授、403位講座教授,17位優秀學者榮獲「長江學者成就獎」。1,308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中,98%具有博士學位;90%以上具有在國外留學或工作的經歷;特聘教授上崗平均年齡42歲,講座教授上崗平均年齡46歲,最年輕者30歲;特聘教授中,直接從海外應聘或近三年回國工作的有259人,講座教授全部從香港及其他海外應聘。



陳小章教授(左二)獲獎後與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左一)、國務委員劉延東女士(右二)和中大校長劉遵義教授(右一)合照

陳小章教授(左二)獲獎後與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左一)、國務委員劉延東女士(右二)和中大校長劉遵義教授(右一)合照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