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7年8月11日

中大文物館同期展出珍貴甲骨與銅鏡

2017年8月11日
分享
列印

《方圓天地:麥氏贈鏡》策展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李建深博士(左)及《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策展人、中大文物館副研究員何碧琪博士。

(左起)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中大文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莫華釗先生、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元生教授、銅鏡惠贈者麥繼強教授、中大副校長張妙清教授、中大聯合書院院長余濟美教授、中大圖書館副館長劉麗芝博士及中大出版社社長甘琦女士主持剪綵儀式。

中大副校長張妙清教授致送紀念品予銅鏡惠贈者麥繼強教授。

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元生教授致送紀念品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宗焜博士。

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致歡迎辭。

「方圓天地:麥氏贈鏡」展覽

「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展覽

雙魚鏡 金,12–13 世紀 直徑19.4 厘米,緣高0.75 厘米,重1508 克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麥繼強教授惠贈 金代雙魚鏡非常有名,設計、工藝、地域特色都值得一談。此鏡鏡緣闊大,內裏用淺浮雕的方法展示了兩條鯉魚。水波紋包圍魚的四週。鯉魚鱗片非常清晰。水波紋與鱗片紋都要求鏡模製作工匠具備異常精細的雕刻工藝。鯉魚的形態極具動感。我們只看到魚頭與大截魚身的一邊,但魚身在近尾部位反轉,讓我們看到魚身的另一邊,活像鯉魚在江河裏翻波逐浪,騰躍嬉戲。鏡體面積闊大、非常厚重,雖然有鏡鈕可供穿繩提起銅鏡,但提起時仍覺厚重,此鏡可能需要放在鏡架上,不太適合用雙手捧持旋轉。此鏡亦未必是供人們日常照看,反而可能是作為一珍貴藝術陳列品展示。雖然類似銅鏡在中國各地都有收藏,但有明確記載的出土地點都在中國東北吉林、黑龍江等地,反映此類鏡在金國起源地的受歡迎程度。

「湖州石家念二叔」反文花鳥鏡 宋,11–13 世紀 最寬處12.97 厘米,緣高0.38 厘米,重290 克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麥繼強教授惠贈 宋代菱花形銅鏡非常流行,此鏡鏡緣在八角形上另加菱花的花尖形,乃創新之處。鏡緣內飾有一對仙鶴,左的含頸佇立,右的展翅起舞。仙鶴旁飾有竹樹,仙鶴腳下是石頭、坡岸,再下面是水波。仙鶴象徵長壽,竹樹象徵節氣,石頭象徵堅毅長久,都是吉祥祝願的文化符號。鏡鈕上方有「湖州石家念二叔照子」之反文。「湖州石家念二叔」乃作坊的鑄鏡記號。觀之其他「念二叔」作坊記號均無反文,此鏡非常特別。因要配合仙鶴的淺浮雕效果,鏡匠可能先造鏡模,以察看浮雕的呈現。若然如此,銘文可能是用印章印上去的。平常印章上的文字是反文,印出來就成正文。此鏡銘文的印章可能是正文,在鏡模上印出的就是反文。此鏡銘文留待進一步探索。

星辰後天八卦鏡 晚唐至宋,10–14 世紀 直徑21.9 厘米,緣高0.29 厘米,重625 克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麥繼強教授惠贈 此鏡糅合後天八卦與星象紋,值得研究。鈕座有八個乳釘,加上鏡鈕共九個,外面一層排列後天八卦,最外則是一些星象,這些星象並非我們熟知的廿八宿,有可能是失傳道教支派的一些神秘星象。

甲骨四十四片(其中一片) 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 長2.8、寬2.3厘米 聯合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品 鄧祖玄先生惠贈 甲骨文是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一般說的甲骨文是指殷墟出土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晚期文字。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系統漢字,也是了解漢字和殷商歷史非常重要的史料。1969年,鄧祖玄先生奉母葉多福女士之命將其父鄧爾雅先生(1884-1954)舊藏一共四十四片甲骨慨贈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自2015 年起藏於大學圖書館。這批甲骨的內容包括卜旬卜辭、祭祀、天氣等。

甲骨二十七片(其中一片) 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 長7.4、寬2.5厘米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棪齋惠贈 李棪教授(1907-1996)舊藏一共二十七片甲骨,於1984年捐贈文物館。這批甲骨的內容以關於祭祀者最多,其次為氣象和卜旬卜辭。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卜辭中許多關於祭祀的占卜,自在情理之中。而戶外活動不論戰爭、打獵、農漁等,受天候影響很大,氣象卜辭也是占卜的大宗。

董作賓《南歌子詞》 1956年 甲骨文 紙本水墨 直幅 35.8 × 25.5 厘米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鄭明訓先生惠贈 董作賓(1895–1963),河南南陽人,在「甲骨四堂」中最為年輕,後來成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並繼傅斯年後出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文物館藏董氏甲骨文書法,是他在1950年代旅港期間所書。董氏以甲骨文結字用毛筆寫就,起筆藏鋒而收筆稍出鋒,字畫流暢潤澤,結字隨筆畫多寡而方正與修長兼容。 釋文: (甲骨文)分水魚兒出,因風/燕子歸,相向各依依,/其如人不見,月侵/眉。 (行草)分水魚兒出,因風燕子歸,相向各依依,/其如人不見,月侵眉。南歌子。集契文。/紉就女士正。丙申初冬既望,董作賓。 鈐印:「董作賓」(白文方印)、「彥堂」(朱文方印)

為慶祝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金禧慶典,其轄下之中大文物館將由明天(8月12日)至2017年9月17日同時舉行兩個展覽,分別為「方圓天地:麥氏贈鏡」及「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展覽費用全免,歡迎公眾參觀。

文物館於今天(8月11日)同時舉行了兩個展覽的開幕典禮,主禮嘉賓包括麥繼強教授、中大副校長張妙清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元生教授、聯合書院院長余濟美教授、中大圖書館署理館長劉麗芝博士、中大出版社社長甘琦女士、文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莫華釗先生,以及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

有關方圓天地:麥氏贈鏡」展覽

麥繼強教授贈予中大文物館的銅鏡,不但豐富了文物館的館藏,更為物質文化藝術史寫上重要的一頁。這次展覽將展出三十五面由麥繼強教授惠贈的銅鏡,當中最早可溯至戰國西漢期,但以宋元明清的銅鏡為大類。鏡形多變,包括圓形、方形、菱花、八角、桃形、鐘形等。紋飾亦非常繁富。此次展覽將其分為四單元作陳示:一、花鳥蟲魚、人物建築;二、神秘圖文;三、祝願銘文;四、作坊產地。

為配合展覽,中大出版了《方圓天地:麥氏贈鏡》圖錄,由展覽的客席策展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李建深博士主編 ,藉以為中國銅鏡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並展示從未發表刊行過的銅鏡藏品。

有關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展覽

中大所藏甲骨數量為全港之最,包括由鄧爾雅先生家屬捐贈予聯合書院的四十四版,和李棪先生惠贈文物館的二十七版。適逢聯合書院甲子院慶及中國文化研究所金禧慶典,聯合書院、中大圖書館與文物館特意籌劃「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展覽,展出甲骨、文物館藏甲骨文與金文書法,以及圖書館珍藏之與甲骨相關的著作,包括多位名家如羅振玉、鄧爾雅、董作賓、容庚、商承祚、馮康侯、李棪及饒宗頤等的書法及研究著述。

展覽同名圖錄《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亦已出版,由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宗焜博士主編,中大文物館副研究員何碧琪博士在其中撰寫了兩篇專文,探討中大在甲骨的學術與藝術方面的成就。

方圓天地:麥氏贈鏡」及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展覽詳情如下:

展覽日期: 2017年8月12日至2017年9月17日
地  點: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三、五、六: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1時至5時

休館時間: 逢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
查詢電話: 3943-7416

附件:精選展品簡介



《方圓天地:麥氏贈鏡》策展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李建深博士(左)及《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策展人、中大文物館副研究員何碧琪博士。

《方圓天地:麥氏贈鏡》策展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李建深博士(左)及《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策展人、中大文物館副研究員何碧琪博士。

 

(左起)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中大文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莫華釗先生、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元生教授、銅鏡惠贈者麥繼強教授、中大副校長張妙清教授、中大聯合書院院長余濟美教授、中大圖書館副館長劉麗芝博士及中大出版社社長甘琦女士主持剪綵儀式。

(左起)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中大文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莫華釗先生、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元生教授、銅鏡惠贈者麥繼強教授、中大副校長張妙清教授、中大聯合書院院長余濟美教授、中大圖書館副館長劉麗芝博士及中大出版社社長甘琦女士主持剪綵儀式。

 

中大副校長張妙清教授致送紀念品予銅鏡惠贈者麥繼強教授。

中大副校長張妙清教授致送紀念品予銅鏡惠贈者麥繼強教授。

 

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元生教授致送紀念品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宗焜博士。

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元生教授致送紀念品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宗焜博士。

 

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致歡迎辭。

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致歡迎辭。

 

「方圓天地:麥氏贈鏡」展覽

「方圓天地:麥氏贈鏡」展覽

 

「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展覽

「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展覽

 

雙魚鏡
金,12–13 世紀
直徑19.4 厘米,緣高0.75 厘米,重1508 克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麥繼強教授惠贈 

金代雙魚鏡非常有名,設計、工藝、地域特色都值得一談。此鏡鏡緣闊大,內裏用淺浮雕的方法展示了兩條鯉魚。水波紋包圍魚的四週。鯉魚鱗片非常清晰。水波紋與鱗片紋都要求鏡模製作工匠具備異常精細的雕刻工藝。鯉魚的形態極具動感。我們只看到魚頭與大截魚身的一邊,但魚身在近尾部位反轉,讓我們看到魚身的另一邊,活像鯉魚在江河裏翻波逐浪,騰躍嬉戲。鏡體面積闊大、非常厚重,雖然有鏡鈕可供穿繩提起銅鏡,但提起時仍覺厚重,此鏡可能需要放在鏡架上,不太適合用雙手捧持旋轉。此鏡亦未必是供人們日常照看,反而可能是作為一珍貴藝術陳列品展示。雖然類似銅鏡在中國各地都有收藏,但有明確記載的出土地點都在中國東北吉林、黑龍江等地,反映此類鏡在金國起源地的受歡迎程度。

雙魚鏡 金,12–13 世紀 直徑19.4 厘米,緣高0.75 厘米,重1508 克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麥繼強教授惠贈 金代雙魚鏡非常有名,設計、工藝、地域特色都值得一談。此鏡鏡緣闊大,內裏用淺浮雕的方法展示了兩條鯉魚。水波紋包圍魚的四週。鯉魚鱗片非常清晰。水波紋與鱗片紋都要求鏡模製作工匠具備異常精細的雕刻工藝。鯉魚的形態極具動感。我們只看到魚頭與大截魚身的一邊,但魚身在近尾部位反轉,讓我們看到魚身的另一邊,活像鯉魚在江河裏翻波逐浪,騰躍嬉戲。鏡體面積闊大、非常厚重,雖然有鏡鈕可供穿繩提起銅鏡,但提起時仍覺厚重,此鏡可能需要放在鏡架上,不太適合用雙手捧持旋轉。此鏡亦未必是供人們日常照看,反而可能是作為一珍貴藝術陳列品展示。雖然類似銅鏡在中國各地都有收藏,但有明確記載的出土地點都在中國東北吉林、黑龍江等地,反映此類鏡在金國起源地的受歡迎程度。

 

「湖州石家念二叔」反文花鳥鏡
宋,11–13 世紀
最寬處12.97 厘米,緣高0.38 厘米,重290 克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麥繼強教授惠贈

宋代菱花形銅鏡非常流行,此鏡鏡緣在八角形上另加菱花的花尖形,乃創新之處。鏡緣內飾有一對仙鶴,左的含頸佇立,右的展翅起舞。仙鶴旁飾有竹樹,仙鶴腳下是石頭、坡岸,再下面是水波。仙鶴象徵長壽,竹樹象徵節氣,石頭象徵堅毅長久,都是吉祥祝願的文化符號。鏡鈕上方有「湖州石家念二叔照子」之反文。「湖州石家念二叔」乃作坊的鑄鏡記號。觀之其他「念二叔」作坊記號均無反文,此鏡非常特別。因要配合仙鶴的淺浮雕效果,鏡匠可能先造鏡模,以察看浮雕的呈現。若然如此,銘文可能是用印章印上去的。平常印章上的文字是反文,印出來就成正文。此鏡銘文的印章可能是正文,在鏡模上印出的就是反文。此鏡銘文留待進一步探索。

「湖州石家念二叔」反文花鳥鏡 宋,11–13 世紀 最寬處12.97 厘米,緣高0.38 厘米,重290 克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麥繼強教授惠贈 宋代菱花形銅鏡非常流行,此鏡鏡緣在八角形上另加菱花的花尖形,乃創新之處。鏡緣內飾有一對仙鶴,左的含頸佇立,右的展翅起舞。仙鶴旁飾有竹樹,仙鶴腳下是石頭、坡岸,再下面是水波。仙鶴象徵長壽,竹樹象徵節氣,石頭象徵堅毅長久,都是吉祥祝願的文化符號。鏡鈕上方有「湖州石家念二叔照子」之反文。「湖州石家念二叔」乃作坊的鑄鏡記號。觀之其他「念二叔」作坊記號均無反文,此鏡非常特別。因要配合仙鶴的淺浮雕效果,鏡匠可能先造鏡模,以察看浮雕的呈現。若然如此,銘文可能是用印章印上去的。平常印章上的文字是反文,印出來就成正文。此鏡銘文的印章可能是正文,在鏡模上印出的就是反文。此鏡銘文留待進一步探索。

 

星辰後天八卦鏡
晚唐至宋,10–14 世紀
直徑21.9 厘米,緣高0.29 厘米,重625 克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麥繼強教授惠贈

此鏡糅合後天八卦與星象紋,值得研究。鈕座有八個乳釘,加上鏡鈕共九個,外面一層排列後天八卦,最外則是一些星象,這些星象並非我們熟知的廿八宿,有可能是失傳道教支派的一些神秘星象。

星辰後天八卦鏡 晚唐至宋,10–14 世紀 直徑21.9 厘米,緣高0.29 厘米,重625 克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麥繼強教授惠贈 此鏡糅合後天八卦與星象紋,值得研究。鈕座有八個乳釘,加上鏡鈕共九個,外面一層排列後天八卦,最外則是一些星象,這些星象並非我們熟知的廿八宿,有可能是失傳道教支派的一些神秘星象。

 

甲骨四十四片(其中一片)
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
長2.8、寬2.3厘米
聯合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品
鄧祖玄先生惠贈

甲骨文是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一般說的甲骨文是指殷墟出土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晚期文字。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系統漢字,也是了解漢字和殷商歷史非常重要的史料。1969年,鄧祖玄先生奉母葉多福女士之命將其父鄧爾雅先生(1884-1954)舊藏一共四十四片甲骨慨贈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自2015 年起藏於大學圖書館。這批甲骨的內容包括卜旬卜辭、祭祀、天氣等。

甲骨四十四片(其中一片) 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 長2.8、寬2.3厘米 聯合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品 鄧祖玄先生惠贈 甲骨文是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一般說的甲骨文是指殷墟出土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晚期文字。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系統漢字,也是了解漢字和殷商歷史非常重要的史料。1969年,鄧祖玄先生奉母葉多福女士之命將其父鄧爾雅先生(1884-1954)舊藏一共四十四片甲骨慨贈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自2015 年起藏於大學圖書館。這批甲骨的內容包括卜旬卜辭、祭祀、天氣等。

 

甲骨二十七片(其中一片)
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
長7.4、寬2.5厘米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棪齋惠贈 

李棪教授(1907-1996)舊藏一共二十七片甲骨,於1984年捐贈文物館。這批甲骨的內容以關於祭祀者最多,其次為氣象和卜旬卜辭。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卜辭中許多關於祭祀的占卜,自在情理之中。而戶外活動不論戰爭、打獵、農漁等,受天候影響很大,氣象卜辭也是占卜的大宗。

甲骨二十七片(其中一片) 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 長7.4、寬2.5厘米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棪齋惠贈 李棪教授(1907-1996)舊藏一共二十七片甲骨,於1984年捐贈文物館。這批甲骨的內容以關於祭祀者最多,其次為氣象和卜旬卜辭。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卜辭中許多關於祭祀的占卜,自在情理之中。而戶外活動不論戰爭、打獵、農漁等,受天候影響很大,氣象卜辭也是占卜的大宗。

 

董作賓《南歌子詞》  
1956年
甲骨文  紙本水墨  直幅  
35.8 × 25.5 厘米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鄭明訓先生惠贈 

董作賓(1895–1963),河南南陽人,在「甲骨四堂」中最為年輕,後來成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並繼傅斯年後出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文物館藏董氏甲骨文書法,是他在1950年代旅港期間所書。董氏以甲骨文結字用毛筆寫就,起筆藏鋒而收筆稍出鋒,字畫流暢潤澤,結字隨筆畫多寡而方正與修長兼容。

釋文:
(甲骨文)分水魚兒出,因風/燕子歸,相向各依依,/其如人不見,月侵/眉。
(行草)分水魚兒出,因風燕子歸,相向各依依,/其如人不見,月侵眉。南歌子。集契文。/紉就女士正。丙申初冬既望,董作賓。
鈐印:「董作賓」(白文方印)、「彥堂」(朱文方印)

董作賓《南歌子詞》 1956年 甲骨文 紙本水墨 直幅 35.8 × 25.5 厘米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鄭明訓先生惠贈 董作賓(1895–1963),河南南陽人,在「甲骨四堂」中最為年輕,後來成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並繼傅斯年後出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文物館藏董氏甲骨文書法,是他在1950年代旅港期間所書。董氏以甲骨文結字用毛筆寫就,起筆藏鋒而收筆稍出鋒,字畫流暢潤澤,結字隨筆畫多寡而方正與修長兼容。 釋文: (甲骨文)分水魚兒出,因風/燕子歸,相向各依依,/其如人不見,月侵/眉。 (行草)分水魚兒出,因風燕子歸,相向各依依,/其如人不見,月侵眉。南歌子。集契文。/紉就女士正。丙申初冬既望,董作賓。 鈐印:「董作賓」(白文方印)、「彥堂」(朱文方印)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