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6年12月6日

中大公布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ISA 2015) 研究結果分析香港學生的成就與挑戰

2016年12月6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劉國智教授、中大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中心總監何瑞珠教授,以及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座教授黃顯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簡稱PISA)香港中心」今天(12月6日)公布2015年PISA研究結果。調查發現,在參與研究的七十二個國家和經濟體系中,香港十五歲學生的能力表現再居前列。 

中大PISA中心於2015年4至5月期間,以隨機抽樣方式,邀請了138間中學約5,000名學生以電腦進行測試,評估他們在科學、閱讀和數學三方面的能力。結果顯示,香港學生的科學能力排名第九,閱讀(中文)和數學能力均排名第二(圖表1及附件1)。 

此外,研究分析了教育成果是否均等,特別是學生的社會及經濟狀況、性別和移民身份等因素對成績的影響,結果發現,家庭社經狀況如家長的職業和教育程度,對學生成績的影響相對較小(圖表2及附件2);然而,性別和移民身份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仍見顯著。女生在閱讀方面的成績明顯高於男生,差距達28分;男生與女生在科學和數學方面的表現則並無顯著分別(圖表3)。無論本地出生或非本地出生的移民子女,均比本地學生成績稍遜,差距達6至17分(圖表4),反映移民子女在學習上需要更多支援。 

同時,研究亦分析了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及參與科學活動情況。結果顯示,香港學生學習科學的(工具性)外在動機和對科學的喜愛高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值,但科學自我效能感則低於OECD平均值。由2006至2015年,香港學生對學習科學的(工具性)外在動機顯著上升,但對科學的喜愛及科學自我效能感則顯著下跌(圖表5)。學生在科學方面的自我認知能力和科學活動的參與度與其能力表現呈現正面關係(圖表6)。 

家庭因素方面,家長在子女年幼時為其安排科學活動、現時與子女的聯繫溝通,以及給予子女情緒上的支持,均與子女的科學能力表現息息相關。家長在子女約十歲時為其安排科學活動(例如觀看有關科學的電視節目),對其學習成效有正面的影響。此外,家長與子女的聯繫溝通愈多(例如與子女閒談),及在情緒上給予子女更多支持(例如當子女在校內遇到困難時予以支持),子女的能力表現愈佳(圖表7)。 

研究亦收集了其他重要教育過程的數據,包括教學策略及學校風氣等,研究人員會繼續探討和發表有關的研究結果。 

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策劃的PISA是一項定期進行的跨國研究,每三年進行一次,旨在了解十五歲學童掌握社會所需知識技能的情況,並評估及比較參與國家和經濟體系的教育成效。



(左起)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劉國智教授、中大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中心總監何瑞珠教授,以及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座教授黃顯華教授。

(左起)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劉國智教授、中大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中心總監何瑞珠教授,以及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座教授黃顯華教授。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