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6年4月21日

解構體內「生物納米」相互作用 發展納米粒子輸送技術偵測腎病蔡宗衡教授成為中大首位「裘槎前瞻科研大獎」得主

2016年4月21日
分享
列印

楊紫芝教授頒發「裘槎前瞻科研大獎」予蔡宗衡教授

蔡宗衡教授專研納米粒子與器官、組織、細胞以及細胞器的相互作用

蔡宗衡教授與研究團隊合照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電子工程學系(生物醫學工程)蔡宗衡教授榮獲2016年度「裘槎前瞻科研大獎」,獎金港幣五百萬。自裘槎基金會在2012年設立此獎項以來,蔡教授是中大首位得主,並於4月13日舉行的頒獎典禮中從楊紫芝教授,GBS JP手中接過獎項。 

解構體內「生物納米」相互作用 發展納米粒子輸送技術偵測腎病 

生物納米技術目前發展蓬勃。生物分子如脂類和蛋白,可透過結合一些治療成份(如小分子、反義寡核苷酸),形成尺寸通常為1-100納米的「治療型納米粒子」,有著廣泛的治療用途(註:1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約等於頭髮直徑的五萬分之一)。要使納米粒子發揮其治療效果,體內準確的輸送尤關重要。由於現時有關納米粒子藥理學方面的知識(如體內分佈、細胞内吞作用、胞內運輸)仍然相當貧乏,因此還未有足夠的技術,讓這種治療型納米粒子在肝、脾以外的器官精確定位。 

蔡教授專研納米粒子與器官、組織、細胞以及細胞器的相互作用,有助制訂有用的「設計規則」來設計更有效用的治療型納米粒子,以更準確地輸送至體內的目標位置。早前,他成功發現一種納米粒子與腎之間產生一種新穎的「生物納米」相互作用(Choi CHJ et al. PNAS, 2011),證實了直徑約75納米的粒子,經靜脈注射後能累積在腎小球膜上,繼而可大量進入系膜細胞,而其他尺寸的納米粒子卻沒有如此顯著的效果。這些結果將有助於發展針對腎的納米粒子輸送技術。在裘槎前瞻科研大獎的資助下,蔡教授希望可以設計出用作體內偵測腎臟疾病的納米粒子。 

腎病一般是沒有徵兆的。腎功能衰竭可影響身體所有器官的運作,當發展至末期腎衰竭,若沒有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則可致命。根據醫院管理局資料,現時本港有7,000多名末期腎衰竭病者,人數較10年前上升近九成。腎病在華南地區的發病率亦高達10-12%。慢性腎衰竭並不能治癒,治療的過程亦對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及經濟負擔。蔡教授希望將來的納米粒子輸送技術,可有助腎病患者及早進行治療,減低他們所受的痛苦。 

蔡教授表示:「歷屆得獎者皆來自工程、醫學和科學中的不同學術範疇。本人能獲此榮譽,實屬萬分榮幸,謹與我的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學者們分享。我作為年輕學者,對於中大工程學院諸位前輩的循循善誘,深表感激。『裘槎前瞻科研大獎』將能促使我與醫學院和理學院的同事們,共同推動有關生物醫學工程的研究。我亦希望啟發更多年輕和具潛質的香港學生,投身科學與工程事業。」 

生物醫學工程(BME)為本港新興的高度跨學科學術領域。其研究項目往往不僅需要化學家和材料科學家來設計新穎的生物材料,也依賴生命科學家和醫生來研究它們的生理特性。隨著香港人口日益老化,蔡教授期望公眾能夠逐漸領略BME的重要性。他認為,BME學生具備獨特優勢,以嶄新思維為各類醫療問題出謀獻策,協助醫生更有效地提供治療。蔡教授呼籲學生應持開放態度,把握機會與其他領域的研究員衷誠合作。他補充:「當靈感泉源湧至之際,他們定能把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 

蔡宗衡教授個人簡介 

2013年,蔡宗衡加盟香港中文大學,成為電子工程系的助理教授及生物醫學工程課程的核心成員。他的主要研究興趣為藥物輸送、「生物納米」相互作用、生物納米材料,以及生物學成像。 

蔡教授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中學畢業於香港華仁書院。2000年,他在香港中學會考考獲十優成績。後負笈美國,分別於2005年和2006年取得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2011年,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工程博士學位。論文中,他確立了體內輸送納米粒子至腫瘤和腎小球膜的設計規則。其後,他獲頒「裘槎博士後研究獎學金」,在美國西北大學探索生物納米材料的細胞内吞作用及胞內輸運,為期兩年。 

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裘槎前瞻科研大獎」旨在物色少數才華橫溢及具國際競爭力的科學家,讓這批「明日之星」在其研究事業草創之初獲得大力支持。此計劃讓得獎者能追求自己科學、學術和專業方面的志趣,發展個人專長,大膽創新,為香港的教育與研究作出貢獻。



楊紫芝教授頒發「裘槎前瞻科研大獎」予蔡宗衡教授

楊紫芝教授頒發「裘槎前瞻科研大獎」予蔡宗衡教授

 

蔡宗衡教授專研納米粒子與器官、組織、細胞以及細胞器的相互作用

蔡宗衡教授專研納米粒子與器官、組織、細胞以及細胞器的相互作用

 

蔡宗衡教授與研究團隊合照

蔡宗衡教授與研究團隊合照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