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5年7月29日

中大盧煜明教授成世界首位華人獲美國臨床化學協會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

2015年7月29日
分享
列印

盧煜明教授是唯一獲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的華人學者。

盧教授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AACC周年會議上發表演講。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硏究所所長、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兼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盧煜明教授最近獲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ACC)頒授2015年度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以表揚他在血漿DNA診斷技術的貢獻,尤其他開創革命性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方法。盧教授近年來更把這技術推進至癌症檢測的領域。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是AACC的最高獎譽,盧教授更是首名獲獎的華人,本月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AACC周年會議上獲表揚。此外,由盧教授領導的一項「母體血漿胎兒核酸」研究,最近於教資會第五輪主題研究計劃中獲資助4,800萬港元,是該輪計劃中獲資助金額最高之項目。 

盧教授表示:「我對今次獲得此獎譽感到十分鼓舞,希望其後的硏究會有更多的突破,從而發展出更快、更準、更可靠的無創診斷技術。」 

盧教授於1997年加入中大,同年發表孕婦的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盧教授及其團隊後來研發了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方法,迅速被多個國家所採用,成功將以DNA分析為本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從科學研究層面應用至臨床診斷,是醫學界的重大突破。此外,盧教授的團隊透過大型平行測序技術及創新的生物信息科技,分析母體血漿中的微量 DNA,成功破解了胎兒的全基因組圖譜,可從而及早預測多種遺傳病,是無創產前診斷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技術並可以應用到多種癌症的檢測。 

盧教授最近獲香港研究資助局撥款的研究項目名為「母體血漿胎兒核酸研究中心」,他將領導一個由病理學家、實驗科學家、產科專家、生物信息學家以及公共衞生專家組成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共同解決產前醫學的關鍵問題,以滿足臨床診斷的需要。團隊將重點研發新一代的游離核酸分析技術,以探索游離胎兒核酸的生物學及病理學特性,希望最終可發展出妊娠相關疾病(如單基因遺傳疾病、胎兒死亡、妊娠毒血症等)的無創診斷方法。 

盧煜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對全球醫學及科學界影響深遠,屢獲國際殊榮,當中包括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2006年國際臨床化學和實驗室醫學聯合會─分子診斷學傑出貢獻獎、2006年美國國家臨床生物化學學院(NACB)傑出科學家獎、2006年裘槎基金會優秀醫學科研者獎、2007年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ACC)Sigi Ziering獎、2012年AACC-NACB臨床化學傑出貢獻獎、2009年富布賴特香港傑出學者獎,以及2014年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盧教授亦於2011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以及在2013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簡介 

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表揚對實驗醫學或病人護理的教育、實踐或研究方面有重要貢獻及影響之人士。獎項以著名工程學家、發明家兼企業家Wallace H. Coulter先生命名,他曾運用工程學的理論解決生物醫學的難題。至今,只有八人曾獲頒此獎項,盧煜明教授是當中唯一的華人得獎者。



盧煜明教授是唯一獲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的華人學者。

盧煜明教授是唯一獲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的華人學者。

 

盧教授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AACC周年會議上發表演講。

盧教授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AACC周年會議上發表演講。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