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2年5月29日

中大「環保新思維」系列中大建議香港新空氣質素指標不應忽視粗顆粒污染物

2012年5月29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職業及環境健康學部助理教授田林瑋教授、主任余德新教授及博士研究生邱宏女士發布最新研究「香港粗顆粒污染物對呼吸系統疾病急診入院率的影響」,並建議香港新空氣質素指標不應忽視粗顆粒污染物。

香港空氣質素於二十年間持續下降,空氣污染對健康造成的危害日趨嚴重。學術界以往普遍認為,空氣污染物中會危害呼吸系統的可吸入性顆粒物,以微細顆粒(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PM2.5)為主,因為它較容易進入呼吸道深處和肺泡,引起呼吸系統病變。最近,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職業和環境健康學部余德新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和博士研究生邱宏進行了一項流行病學研究,探討2000至2005年間香港的急症入院情況,發現除了微細顆粒,粗顆粒(空氣動力學直徑介於2.5和10微米之間)對呼吸系統健康的危害同樣不容忽視。

中大研究發現,經校正微細顆粒和其他氣態污染物的影響後,粗顆粒污染物的濃度每增加10μg/m3,呼吸系統疾病的急症入院率便會增加1%,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急症入院率亦上升1.6%。換言之,粗顆粒污染物的濃度每增加10μg/m3,因呼吸系統疾病而急症入院人數便會每年增加830人,同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而急症入院的人數亦每年多出482人。

中大最新發布的研究「粗顆粒污染物對呼吸系統健康的危害」,是目前為止在單個城市進行的最大型研究,涵蓋超過50萬名六年內因呼吸系統急症入院的病人。研究結果已刊載於環境健康領域的權威國際學術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

目前,本港沿用的空氣質素指標於1987年制訂,其中對顆粒性污染物的標準僅限於可吸入性顆粒物PM10。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於2007年中起,參考世界衞生組織2005年空氣質量指引而對本港空氣質素指標進行檢討並展開公眾諮詢,在2009年提出新空氣質素指標,建議將微細顆粒PM2.5納入指標體系。是次中大研究團隊發現在校正微細顆粒和氣態污染物的影響後,粗顆粒污染物對呼吸系統健康仍然有顯著的危害。因此,中大建議環境保護署將來制訂空氣質素指標時應考慮粗顆粒的危害作用。

有關中大「環保新思維」系列

中大的校園優美青蔥,堪稱全亞洲最美麗的綠化校園之一。在2008及2009年度的「香港環保卓越計劃」中,大學分別奪得公營機構及公用事業界別的「界別卓越獎」銀獎及金獎,環保佳績有目共睹。

過去,中大在節能減碳、節約用水、減少用紙、保育生態、環保教育等各方面成績斐然,致力建設可持續發展校園。未來,中大將推出更多創新的環保計劃,並陸續於「環保新思維」系列中與公眾分享其環保工作,把有關經驗向社會大眾推廣,共創綠色生活。



(左起)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職業及環境健康學部助理教授田林瑋教授、主任余德新教授及博士研究生邱宏女士發布最新研究「香港粗顆粒污染物對呼吸系統疾病急診入院率的影響」,並建議香港新空氣質素指標不應忽視粗顆粒污染物。

(左起)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職業及環境健康學部助理教授田林瑋教授、主任余德新教授及博士研究生邱宏女士發布最新研究「香港粗顆粒污染物對呼吸系統疾病急診入院率的影響」,並建議香港新空氣質素指標不應忽視粗顆粒污染物。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