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2年2月22日

漢字研究登《科學通報》封面

2012年2月22日
分享
列印

張學新教授

《科學通報》封面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心理學系張學新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最近在漢字研究方面取得兩項成果,從理論和實驗兩方面論證了中文的獨特性。他提出漢字拼義理論,指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拼義文字,與拼音文字構成人類文字最高發展階段僅有的兩種類型,地位不相伯仲。拼音文字注重語音拼合,而拼義文字強調意義拼合。此外,張教授利用神經科學技術,驗證了一個獨有於中文的腦電波,只在閱讀漢字時出現,表明漢字是視覺文字,並糾正一般人心目中認為漢字是象形文字的錯誤觀點。相關成果剛獲國內自然科學領域具份量刊物《科學通報》(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刊登為二月號的封面文章。 

當今世界上幾千種文字都是拼音字母文字,唯獨漢字沒有拼音化。漢字是否屬於文字發展的低級階段,並需要摒廢以走向拼音化這個問題,從辛亥革命起一百年來,一直是國家語文政策及無數知識分子深入探討的議題。張教授從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視角發展出漢字拼義理論,他表示:「漢字與拼音文字本質不同,拼音文字是聽覺文字,而漢字是視覺文字,兩者切合不同的科學規律,漢字完全不可能拼音化,也根本沒有必要拼音化。文字是文化的靈魂,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從科學上樹立了漢字的價值,有助於增強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 

驗證N200腦電波 表明漢字為視覺文字 

理論以外,張教授進一步利用科學實驗證實了漢字的獨特性。他驗證了一個中文獨有的腦電波──N200,只在閱讀漢字時出現,而不會在閱讀字母文字時出現。由於漢字和字母文字在視覺形態上有巨大差異,科學家一直希望確定兩者是否有不同的大腦處理機制,但過去30多年的實驗研究並未得出明確的結論。N200腦電波是區分兩種文字處理過程的一個關鍵科學指標,清楚表明漢字是視覺文字,識別過程涉及非常深入的視覺加工;而字母文字是聽覺文字,不注重視覺加工,因此不會出現N200腦電波。此外,研究發現人們看圖形的時候並沒有出現N200腦電波,說明漢字根本不是圖形,而是一種非常抽象的視覺符號,糾正一般人心目中認為漢字是象形文字的錯誤觀點。 

N200揭示人類語言的普遍本質,加深對人類智力的理解。閱讀是現代文明社會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語文教育對國民質素最為關鍵。張教授補充:「過去一百年,中國受西方文化衝擊,很多人把我們在科技、教育和體制方面的不足,從根本上歸因於文化落後。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認為漢字低級,不如拼音文字,史上就曾有三次關於廢除漢字的大型運動。但我們的研究證明,漢字絲毫不遜色於拼音文字,兩者不同的發展道路反映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全世界只有中國發展出拼義文字,根源在於我們的文明是獨一無二的。」 

拼義理論的論文去年八月底在《華南師大學報》發表後,迅速獲國家教育部《高校文科學術文摘》全文轉載。N200的研究結果則於本月20日發表在國內自然科學領域刊物《科學通報》上,作為封面文章重點報導。去年,張教授在全國三十多個學術單位,包括內地的北大、清華、復旦、中科院、北師大、首師大、西南師大等及中大和香港教育學院介紹其研究成果。 

張學新教授簡歷 

張學新教授專注研究腦科學和心理語言學,這兩項成果是他二十多年來的科研結晶,期間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基金和中大的大力支持。N200的發現是中大和內地研究機構密切合作的結果,包括北大、中科院心理所、汕頭大學、首師大、廣州大學。張教授十五歲即考入大學,進入全國聞名的「神童班」(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89年獲中國科大物理學學士學位,1992年獲該校北京研究生院碩士學位,隨後留學美國,師從世界級名師,1999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並曾於耶魯大學及香港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張教授自2006年起在中大任教,曾發表多篇SCI論文,並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撥款,完成兩個有關使用腦神經科學技術研究漢字資訊處理的項目。張教授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及汕頭大學醫學院廣東省分子影像實驗室副主任;現兼任汕頭大學醫學院正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及華南師範大學特聘校外博士。



張學新教授

張學新教授

 

《科學通報》封面

《科學通報》封面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