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1年12月7日

中大率亞洲腎科專家倡議慢性腎病早期診斷計劃

2011年12月7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腎臟科主任兼名譽教授李錦滔教授及名譽臨床副教授周啟明醫生,早前聯同亞太區頂尖腎科專家提出倡議,推動慢性腎病早期診斷計劃

蛋白尿測試試紙是慢性腎病早期診斷較常用的測試方式

圖示為利用機器為腎病患者進行腹膜透析,亦有患者毋需機器輔助而進行腹膜透析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腎臟科主任兼名譽教授李錦滔教授及名譽臨床副教授周啟明醫生,早前聯同亞太區頂尖腎科專家提出倡議,推動慢性腎病早期診斷計劃,當中不少支持者為不同國家地區的腎科學會主席。有關倡議已刊載於最新一期的亞太區腎科學會官方期刊《Nephrology》(2011年第十六期)。 

按腎功能衰竭的嚴重程度,慢性腎病大致可分為五期:第一期的腎功能相對較佳,第五期(末期)則表示腎功能衰竭。全亞洲約有12%至16%的人口已確診患上不同程度的慢性腎病,而患上末期腎衰竭的病人數目,更有上升趨勢。在香港,約有33%六十歲以上的長者患有高血壓、蛋白尿、血尿及糖尿等問題,他們患上慢性腎病的風險相對會較高;而四十一至六十歲及二十至四十歲的年齡組群則分別有24%及9.7%會出現這些導致慢性腎病的風險因素。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去年的報告顯示,全港共有7,372名病人患上末期腎衰竭,需要接受透析或腎臟移植治療;而平均每一百萬人就有134宗末期腎衰竭新症。腎衰竭病人需要接受透析治療的首三個最普遍成因為糖尿病(46.2%)、腎小球發炎(20.2%)及高血壓(9.7%)。慢性腎病不論對病人或社會均會帶來沉重負擔,推動早期診斷及預防慢性腎病惡化,對減少末期腎衰竭患者的人數有著關鍵作用。 

有見及此,李錦滔教授及周啟明醫生倡議推動慢性腎病早期診斷計劃,並結集亞洲其他相關專家的意見,為國際醫療機構及專業團體在制定早期診斷及預防慢性腎病的整體策略提供寶貴數據。有關倡議涵蓋患慢性腎病的高危人口、診斷工具及篩檢後的介入治療,詳情如下: 

目標群組

  • 糖尿及高血壓病人
  • 家族患有慢性腎病的人士
  • 服用會對腎臟構成潛在損害的藥物、草藥或物質
  • 曾經急性腎臟受損的病人
  • 年屆六十五歲以上長者

診斷工具

  • 常規尿蛋白測試試紙(若呈陽性需重覆測試)
  • 紅血球測試試紙(需用顯微鏡核實尿液結果)
  • 以血清肌酸酐濃度為基準的腎小球濾過率測試

篩檢後的介入治療

  • 病人被診斷患上慢性腎病後,應被轉介至有處理腎病病人經驗的家庭醫生再作跟進。家庭醫生會按照獲發的指引及臨床診斷的結果,以評估病人腎功能衰竭的程度及衰竭期數,然後決定是否需要轉介至腎科專科醫生作進一步跟進。 

總結而言,中大提倡及早採取適當的措施,推行慢性腎病早期診斷及預防計劃,並呼籲市民大眾增加對這疾病的認識及警覺性,藉此減低患上慢性腎病的發病機會。



左起: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腎臟科主任兼名譽教授李錦滔教授及名譽臨床副教授周啟明醫生,早前聯同亞太區頂尖腎科專家提出倡議,推動慢性腎病早期診斷計劃

左起: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腎臟科主任兼名譽教授李錦滔教授及名譽臨床副教授周啟明醫生,早前聯同亞太區頂尖腎科專家提出倡議,推動慢性腎病早期診斷計劃

 

蛋白尿測試試紙是慢性腎病早期診斷較常用的測試方式

蛋白尿測試試紙是慢性腎病早期診斷較常用的測試方式

 

圖示為利用機器為腎病患者進行腹膜透析,亦有患者毋需機器輔助而進行腹膜透析

圖示為利用機器為腎病患者進行腹膜透析,亦有患者毋需機器輔助而進行腹膜透析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