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0年5月31日

中大建築學院三名博士生的健康城市研究一同獲選《城市氣候》期刊最高引用率文章

2020年5月31日
分享
列印

利用不同方法測繪香港的局部氣候分區。

中國長江三角洲的局部氣候分區圖。

三名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建築學院的博士生早前分別利用公開的衛星遙感數據,探測地表信息,研究香港及內地長三角地區的氣候分區分析。他們各自以第一作者發表的研究文章,最近獲國際學術期刊《城市氣候》(Urban Climate) 選為自2017年起最高引用率的25篇文章的其中3篇,顯示香港研究團隊在城市氣候領域的研究得到全球研究人員的關注並極具參考價值。

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的資料顯示(UN DESA 2018),在 2050 年之前居於城市的人口將增加至佔全球總人口68%。在此背景下,城市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角色更為關鍵。不過,礙於在數據獲取、採集、以及各城市數據缺乏統一標準等問題,城市氣候研究(譬如:城市熱島效應、空氣污染等及其對健康的影響等)及落實減緩和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方面都受到限制。三位中大建築學院博士生鄭穎生(2019年畢業)、王苒(在讀)及蔡萌(在讀)分別探討利用公開的衛星影像分析,以進行地表土地用途和形態的分類處理,從而建立一個全球通用且公開的詳細市區氣候圖。

三位博士生的研究以複雜和擁有高密度城市形態的香港和內地長三角城市群作為案例,可供全球的城市氣候應用研究借鑒,完善城市和區域級別的相關研究方法和應用。三篇文章的研究結果有助提升收集城市形態資料的效率與準確度,使研究員、建築師、規劃師都可以簡便地瞭解氣候與市區環境的關係和相互影響,對規劃未來健康城市、訂立公共衞生措施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有莫大裨益。

作為四大策略性研究領域之一,中大一直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相關的研究。三名博士生鄭穎生、王苒、蔡萌都是中大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兼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吳恩融教授和未來城市研究所名譽研究員任超副教授所領導的團隊成員。團隊一直與建築學院、未來城市研究所,以及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緊密合作,進行跨學科研究,重點範疇包括健康、城市環境、香港未來發展、香港新發展區、宜居城市、智慧城市等。團隊亦為香港規劃署、建築署及內地市政府進行城市氣候環境顧問研究。近年,團隊也獲得世界氣象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邀請,參與編制城市氣候應用及高溫熱浪健康相關的準則。

《城市氣候》(Urban Climate) 是城市氣候範疇的著名國際期刊,刊登的文章有關城市氣候條件以及其對地理環境、人口、社會經濟、環境、全球變化的改變等內容的理論、科學和應用研究。

獲選《城市氣候》最高引用率文章

1. 鄭穎生 — 《基於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制定香港的局部氣候分區分類圖》(GIS-based mapping of Local Climate Zone in the high-density city of Hong Kong)

2. 蔡萌 — 《採用改進後的「世界城市數據庫及訪問門戶工具」探討局部氣候分區和地表溫度的關係—以中國長江三角洲為例》(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climate zone an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using an improved WUDAPT methodology – A case stud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3. 王苒 —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世界城市數據庫及訪問門戶工具的方法測繪市區的局部氣候分區—以香港為例》(Mapping the local climate zones of urban areas by GIS-based and WUDAPT methods: 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



利用不同方法測繪香港的局部氣候分區。

利用不同方法測繪香港的局部氣候分區。

 

中國長江三角洲的局部氣候分區圖。

中國長江三角洲的局部氣候分區圖。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