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9年5月6日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為大灣區智慧城市群提供應用方案

2019年5月6日
分享
列印

(右起)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所長馮通教授、副所長梁廣錫教授及榮譽高級研究員梁怡教授

中央政府早前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致力推動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的創科發展帶來新機遇,其中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為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群,促進可持續發展。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的成立目標就是集合不同領域的研究人才,透過城市發展理論、創新科技和智能軟件,收集、分析和互動交流包含多媒體的城市大數據,協助香港成為大灣區智慧城市群的發展鰲頭。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說:「科技日新月異,善用科技創建宜居、宜業、宜遊的智慧城市群,是粤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點建設目標。這目標與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的使命一致。」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所長馮通教授表示:「創新技術與城市發展的緊密聯繫正在將大灣區轉變為一種新的城市形態。為確保大灣區內各行各業的居民皆能真正享受更好的生活質素和福祉,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實在非常重要。」

未來城市研究所最近就城市空氣質素及個人化醫療方面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冀可為大灣區智慧城市群的發展提供可行的應用方案,有關研究項目包括:

  1. 隨插即用的空氣污染監測系統 – 此項目是模塊化的空氣污染監測系統,使用者可按需要選擇適當的模塊插入主系統,便可輕鬆配置針對不同測試物的監測系統,包括一氣化碳(CO)、二氧化硫(SO2)、臭氧(O3)、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碳(CO2),以及輻射、溫度、濕度和氣壓等。
  2. 穿戴式懸浮粒子監測系統 – 空氣中懸浮粒子(particulate matters,簡稱PM)含量是空氣污染的主要指標之一,近年經常出現的霧霾便是由密集的固體懸浮粒子形成,可引發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等疾病,危害健康。此項目是以物聯網為本的PM監測系統,可穿戴在身上,測量附近PM1.0、PM2.5、PM10、溫度和濕度等數據,實時監控身處環境的空氣污染狀況。這系統能收集更廣更全面的數據,有助未來城市的規劃。
  3. 穿戴式心電監測系統 – 此項目為個人化的持續心電監測系統,包括輕便的穿戴式心電圖設備,移動應用和網絡界面。使用者可安坐家中,利用移動應用程式監察心血管健康狀況,或讓家庭醫生透過網絡界面遠程監控和分析使用者的心電圖信息。

以上三種系統都可連接電腦或移動應用裝置實時接收可視化的數據,結合城市大數據的整合分析,有助促進城市的公共衞生和個人健康。

未來城市研究所簡介

未來城市研究所由四個研究中心和一個研究計劃組成,分別是都市歷史文化和媒體中心、土地資源與房屋政策研究中心、都市可持續性研究中心、社區與地方管治中心及城市信息學研究計劃。

研究所的願景是發展為一個卓越領先的多學科研究所,放眼香港、中國大陸和亞洲,在政策、規劃和設計方面作出具影響力的城市理論和實踐研究,並以在國際城市研究界和亞洲國家之間發揮關鍵的網絡作用為目標。



(右起)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所長馮通教授、副所長梁廣錫教授及榮譽高級研究員梁怡教授

(右起)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所長馮通教授、副所長梁廣錫教授及榮譽高級研究員梁怡教授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