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9年10月8日

中大發現D型性格可導致冠心病

2009年10月8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余秀鳳教授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心臟科主任余卓文教授

冠心病正威脅著全球人類的健康。它的成因是輸送血液至心臟的動脈血管(冠狀動脈)收窄,當動脈血管栓塞,便會引發急性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和心臟病突發(心肌梗塞)。在香港,冠心病是導致入院的主要原因之一。據2007年統計,每100,000人口中,就分別約有70名男性及55.5名女性因冠心病而死亡。要有效控制冠心病,主要是靠藥物治療、導管介入技術、以及識別和控制高風險因素。

雖然現時市民已逐漸關注到冠心病與生活模式有密切關係,唯卻忽略了性格對冠心病病發的影響。最近,心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性格特徵,稱為「D型性格」。「D」是指「憂傷型(Distressed)」。D型性格擁有兩種特性:i)傾向出現負面情緒,例如憂慮、易怒和陰沉(負面情緒作用);ii)在社交活動中,傾向自我抑制及缺乏自信(社交壓抑)。具此性格特徵的人常對人懷有敵意、感到焦慮及態度消極。當他們面對壓力時,會作出過分的反應。另外,在群體相處時,他們會感到侷促不安和渾身不自在。在西方國家,在患有冠心病人中有18%-53%患者同時具有D型性格。外國研究亦發現,D型性格者的心肌梗塞發病率會增加5至8倍,死亡風險則增加4倍。至於亞洲人口中,則尚未有相關的數據。

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就冠心病患者同時具有D型性格進行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在2006年11月至2008年1月期間進行,共有326名華裔成年冠心病患者參予(男性有217人,女性有109人,平均年齡為67歲),由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主管、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所長(臨床醫學)余卓文教授、中大那打素護理學院余秀鳳副教授及D型性格始創者Professor Johan Denollet共同策劃。參加者需填妥一份共有14條問題的D型性格測試問卷,以了解他們是否具有D型性格。結果顯示,在這些冠心病患者中,有31%具D型性格。

研究亦發現,D型性格會引發一連串不良心理及社交反應,而這些反應早已被確定為加速冠心病惡化的危險因素。另外,具D型性格的冠心病患者中,有13%出現焦慮和43%出現抑鬱的情緒;相反,非D型性格的病患者則分別只有1.4%及17%。此外,D型性格病患者出現較多神經過敏行為,及出現與壓力相關的徵狀如失眠、胃痛、背痛和頭痛。他們在與人相處上亦表現疏離及不合群。基於以上研究結果,可以推斷D型性格對冠心病患者的神經荷爾蒙和免疫系統造成不良影響,令冠心病病情惡化。

總括而言,D型性格常見於華裔冠心病患者。故此,中大建議醫護人員為冠心病患者進行D型性格評估,作出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方案,亦可採用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心理治療及社交技能訓練,藉以控制冠心病風險。



(左起)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余秀鳳教授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心臟科主任余卓文教授

(左起)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余秀鳳教授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心臟科主任余卓文教授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