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4年3月18日

中大獲贈兩幅呂壽琨畫作 豐富文物館現代藝術收藏

2014年3月18日
分享
列印

中大文物館獲捐贈兩幅呂壽琨畫作。

文物館館友會會長楊余夏卿女士致辭。

文物館副館長姚進莊教授(右)向嘉賓介紹展覽。

禪荷 1970年作 152 x 82.5 厘米

鹿頸村 1969年作 139 x 69厘米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日前獲文物館館友會及兩位長期支持者捐贈兩幅著名水墨畫家呂壽琨(1919-1975)的畫作。呂壽琨為二十世紀極具前瞻性的香港畫家,是1960至70年代新水墨運動發展進程中的關鍵人物。中大獲贈的兩幅畫作《禪荷》(1970年作)及《鹿頸村》(1969年作)為呂壽琨的代表作,大大豐富了文物館的永久館藏。 

文物館館長蘇芳淑教授表示:「我們非常高興收到館友會及兩位館友捐贈這兩份厚禮。專家估計兩幅畫作合共價值超過二百萬港元,但更重要的是它們表現出獨特與創新的藝術力量,也豐富了中大文物館的水墨收藏。」 

中大文物館館友會於1982年成立,致力透過贊助不同的藝術活動,例如講座、獎學金等,推廣藝術教育及提升社區對藝術的關注。館友會一直是文物館的長期合作夥伴及支持者,過去三十年來,曾多次向文物館捐贈珍貴藝術品,近年更有會員組成Collector’s Circle,以推動新晉藏家收藏及捐贈藝術品。新入藏的《禪荷》及《鹿頸村》正是館友會在籌募經費及協助文物館搜羅藝術品方面努力不懈的成果。 

《禪荷》標誌著呂壽琨畢生對傳統荷花畫及佛教的體悟。風格上,此「抽象」作品深受傳統寫意畫啟發。他以潑墨寫荷葉,生動傳神,猶見徐渭及八大山人的影子。在其著名的禪畫系列中,呂壽琨常運用豐盈的水墨,為畫面添上不受形態及意義束縛的色塊,並以一抹紅或其他鮮豔色彩點睛。墨與色彩的對比象徵佛家「頓悟」的一刻,而《禪荷》描寫光明從黑暗中破繭而出,正正展示呂氏通過藝術創作深化自己一貫信念的過程。 

另一幅《鹿頸村》由文物館館友會其中兩位成員捐贈,他們一直大力支持中大文物館及藝術系。《鹿頸村》於1969年完成,呂壽琨以具詩意的筆觸描寫新界鄉村景色,是呂氏繪畫香港風光的水墨寫生佳作之一。 

文物館現正與牛津大學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聯合舉辦「殊『塗』同歸: 香港中文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所藏高劍父、呂壽琨作品展」,展品選自兩所大學館藏中共五十件高劍父和呂壽琨的代表作品。展覽不僅是中大與牛津大學的首次合作,亦引起了各界對呂氏作品的關注,而是次捐贈更為展覽增添非凡的意義。



中大文物館獲捐贈兩幅呂壽琨畫作。

中大文物館獲捐贈兩幅呂壽琨畫作。

 

文物館館友會會長楊余夏卿女士致辭。

文物館館友會會長楊余夏卿女士致辭。

 

文物館副館長姚進莊教授(右)向嘉賓介紹展覽。

文物館副館長姚進莊教授(右)向嘉賓介紹展覽。

 

禪荷
1970年作
152 x 82.5 厘米

禪荷 1970年作 152 x 82.5 厘米

 

鹿頸村
1969年作
139 x 69厘米

鹿頸村 1969年作 139 x 69厘米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