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王澤森 – 新法書院語文教育訪問教授公開講座司馬翎教授以英語主講「句子是否一串珠子? 」

分享
列印
日期:

2017年5月12日

時間:

下午四時三十分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220室

講者簡歷:

司馬翎(Rint Sybesma)先生為荷蘭萊頓大學中國語言學教授,曾在萊頓大學和遼寧大學讀書,於1992年取得萊頓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題目為〈Causatives and accomplishments: The case of Chinese ba〉。先生主要研究興趣為比較理論語言學,尤以漢語方言為最。司馬教授近年的科研成果包括名詞範域(在壯漢語中量詞的作用和定指的表達)、動詞範域(結果補語、內體貌詞和漢語動詞短語的分析性程度)、體貌詞和時態(一個沒有屈折形態的語言如何表達時態?),以及句末助詞(特別是粵語句末助詞和其與CP的關係)等相關論文/專書章節。司馬教授也是2017年1月出版的《中國語言和語言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5冊,3500頁,512篇文章)的總編輯。

查詢:

3943-8677

講座摘要:

當一個人說「約翰愛他自己」時,「他自己」回指的是約翰;但在「約翰的爸爸愛他自己」這句中,「他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回指約翰。何以會如此?這跟以下的情況相關:當你讀一個句子,聽到一個句子,或組合成句子時,不同的詞彙就像串成一串的珠子般,一顆接著一顆地串起來。但如果你更仔細地觀察,你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詞彙並不是一個一個地串起來,而是一組一組地串起來的。因為在第二個句子中,「約翰」只是詞組裡的一個成員,並且不是詞組的代表,所以「他自己」不能回指約翰。運用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和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成果,我們將研究這個問題,看如何辨別這些詞組的方法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