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民主政治模式的再闡釋

分享
列印
日期:

2015年8月19日

時間:

12:00-13:3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田家炳樓八樓,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講者:

董 佳 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 中共黨史系

講者簡歷:

董佳,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目前主要興趣側重於中共高層政治人物的個人往來,以及現當代中國政治體制和各種社會機制的形成。先後在《中共黨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黨史研究與教學》和《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報刊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2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中國人民大學校內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研究項目5項。

報名:

報名或訂餐請於每個演講日上午10:00之前,致電或電郵至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謝謝。

查詢:

Tel.: (852) 3943-8763/8765
Email: event@usc.cuhk.edu.hk

活動概覽:

语言:普通话
费用:餐费港币20元;不订餐者免费

講座摘要:

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後,國共雙方對於建構一個新中國的基點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當國民黨人把建構現代中國的希望寄託于發展現代都市時,中共卻滲入鄉村,其領導的根據地政權在偏僻落後的傳統鄉村逐漸站穩腳跟,不斷擴大。抗戰爆發後,中共迅速調整革命策略,提出了新的民主主張,一個類似於西方代議制的政治運作方式在邊區建立。事實上這種模式雖未完全解決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問題,但撫今追昔,筆者以為其重要的政治和歷史意義主要有三:(1)這種新政治模式的興起,使得清末以降,特別是民初以來的現代民主憲政國家的努力方向為之一變,政黨與政黨之間、政黨與社會之間逐漸分離的趨向因之逆轉。黨權更具合法性,獲得空前擴張。(2)中共仰仗人口多數的農民支持,率先佔領了社會公意的制高點;國民黨在民意爭取方面則先輸一招,實際內戰以前已“先天下之亡而亡”。(3)鑒於“人民民主”、“黨派協商”的提出和實行,中共實際已提出新的政治運作模式,終於使民國以來始終無法解決的民主政治形式的中國化問題得以破題,並為1949年後中國現代國家建設,特別是政治制度建構,打開了一扇通道。

備註:

溫馨提示:已訂餐者不論有否出席活動,均須繳付餐費。謝謝您的理解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