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新鴻基地產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 — 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教授講座:「抗生素如何抑制致病細菌生產蛋白質?」

分享
列印
日期:

2011年1月6日

時間:

下午五時正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一樓七號演講廳

講者簡歷:

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教授是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拉馬克里希南教授在印度長大,1971年移居美國,先在美國俄亥俄大學接受物理學位訓練,後於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轉修生物學。拉馬克里希南教授於1978年於耶魯大學師隨彼得‧摩爾教授進行博士後研究,從而對核糖體產生興趣。

拉馬克里希南教授於1983年在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開始其獨立研究工作,1995年轉赴猶他大學任生物化學系教授,自1999年至今在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

拉馬克里希南教授亦有興趣於研究核染色質結構及x-光晶體學技術。他現在主要集中於核糖體結構及功能的研究工作。2000年,拉馬克里希南教授的實驗室確定了名為「30S」的核糖體的子單元以及其與配合基和抗生素的複合物的原子結構。這一成果啟示了核糖體如何「閱讀」基因密碼,同時啟示了抗生素多面性的功用。拉馬克里希南教授的實驗室近年間發表了核糖體跟tRNAs、釋放因子和延伸因子複合物的結構。

拉馬克里希南教授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報名:

免費

查詢:

2609-8893

講座摘要:

由致病細菌所引起的傳染性疾病是全球持續的問題。近半的抗生素皆以阻止蛋白質合成產生作用。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教授將會為大家簡介抗生素背後的概念,以及講解核糖體──這個可翻譯基因密碼從而在各種形式的生命裏產生不同蛋白質的大分子。最後,拉馬克里希南教授會講述如何利用核糖體的原子結構,以解釋抗生素如何抑制核糖體功能,以及這新技術於研發新抗生素上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