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就職演講–吳恩融教授主講:「做必須做的事」

分享
列印
日期:

2014年10月21日

時間:

下午五時三十分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二號演講廳

講者簡歷:

吳恩融教授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他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大學任教前曾任職建築師。他的重點研究領域為綠色建築、環境與可持續建築設計方法、以及城市規劃與都市氣候學。同時,吳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建築學系可持續與環境設計理學碩士課程主任、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可持續城市設計及公共衞生項目組長。

作為香港特區政府的環境顧問,吳教授為香港政府制定了香港建築天然採光能效的建築規範,空氣流通評估準則及其技術性方法,以及用作城市規劃的香港都市氣候圖。吳教授亦為新加坡、澳門及中國內地多個省市的政府和機構制定都市氣候圖。在眾多研究興趣中,他現正與公共衛生的同事集中研究城市設計和氣候變化對城市生活的影響。

有見山區學童上學困難,吳教授於2005年發起了建橋計劃,聯同香港中文大學及其他大學的學生和一眾專業人士在中國甘肅省成功建成首座「無止橋」。其後他於2007年成立「無止橋慈善基金」,並擔任創會主席直至2013年。在建橋同時,吳教授於2006年帶領其建築學系學生為廣西貧困山區紅鄧屯的少數民族興建新校舍,項目名為「瑤學行」,並為當地學童提供授課服務。2014年初,吳教授洞察到中國西南部貧困偏遠農村的文化及社會經濟需要,便籌組及推行「一專一村」計劃 ,與他的學生繼續從事人道工作。吳教授深信知識創造未來,而這正是學術界應肩負的責任。

吳教授曾發表超過四百份研究論文報告及三本專書。他更兩度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國際大獎,並兩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産保護獎。吳教授亦獲香港紅十字會頒發「香港人道年獎2010」,他也是《讀者文摘》2011年亞洲英雄獎榮譽提名人得主之一。

查詢:

3943-8677

講座摘要:

身為學者,我們或會在炎夏埋頭苦幹寫論文,或會通宵達旦在實驗室守候一個帶來希望的實驗結果,又或會發表一個能够改變某個論述的演講等等,但是否豈止於此?我不時思索,究竟學者所夢寐以求的「聖杯」是甚麽?身為學者的存在價值又是甚麼?對我而言,一個學者的存在意義是以心靈、知識和行動來改善「生命」。面對人生,我常撫心自問:「甚麼是應該做,而我又能夠做的事,從而改善他人的「生命」呢?」是次講座將會分享我在過去十五年來追逐這個願景的道路:從改變窗口大小位置以求讓居所空氣更流通到設計一所可抵禦地震的房屋;從改善城市環境設計到建造一座小橋讓農村小孩過河;從為老化人口減低暑熱壓力到為少數民族設計遊樂場……我總是採取「高科學、低科技」的方法,以改善他人生命為目標。我的座右銘是「做必須做的事」。朋友們,讓我們一齊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