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Faculty of Arts – 1st Faculty Colloquium十八世紀中國的稻米消費模式

分享
列印
日期:

2013年10月4日

時間:

4:00 – 6:00 pm

地點:

G24人文雅集馮景禧樓

講者:

張瑞威教授, 歷史系

查詢:

中文大學文學院院務處
電話: 3943 7107
傳真: 2603 5621
電郵: afo@arts.cuhk.edu.hk

講座摘要:

十八世紀是清朝的黃金時期,它包含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歷來被歷史學家稱為「盛世」。在這一百年的「盛世」中,中國人口翻了一翻,領土也大幅度擴展,然而最為顯著的發展卻是貿易。龐大的地域市場紛紛形成,經營穀物﹑鹽﹑棉花﹑絲綢和茶葉等日用商品,但其中最為主要的,則是大米。 過去的中國米糧市場研究,往往出現兩種謬誤:一是將稻米種植理解為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二是將稻米視作只具有單一品種的農作物。這兩種謬誤加連起來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導致了學者長期以來將稻米和人口研究掛鉤,一方面將稻米產量看成是人口增長的背後動力,另方面又將人口增長看成是推動米糧貿易的主因。本演講的目的,是要將米糧種植和消費作為獨立的研究課題,探討華中和華南地區人們吃用稻米的原因,並區別不同稻穀品種的質量和價格,從而探求出十八世紀中國米糧市場的真實發展模式。

備註:

Language: 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