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2年5月31日

中大團隊首度於考古文物研究採用尖端鐳射成像技術 發現一直隱藏的歷史訊息

2022年5月31日
分享
列印

出土自維魯拉米恩的第二世紀羅馬碗(左上)在LSF技術下顯示了一個與古希臘字母gamma相似的手繪符號(Γ;右上),可以推論碗上的標記有可能是由古希臘人或是懂得希臘語的人留下,這個碗亦可能是從希臘語系地區進口。另外,出土自維魯拉米恩的羅馬瓶子(左下)在鐳射螢光成像技術下顯示了數個人類指紋(右下;插圖為指紋特寫)。指紋有可能是工匠在瓶子的表面還是濕的時候留下的。
圖片提供:文嘉棋博士及Thomas G. Kaye。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博士(左),與美國科學進步基金會主任及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Thomas G. Kaye(右)展示維魯拉米恩的地圖。圖片提供:文嘉棋博士及Thomas G. Kaye。

維魯拉米恩(Verulamium)(約公元50–450年)是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古羅馬城,於過去一百年吸引了不少考古人員探索及研究其文物。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科學家最近利用高科技鐳射成像技術,在該古城鎮的文物中發現一些隱藏訊息,更成功將二千年前羅馬人的指紋首次呈現在文物表面,有助科學家更全面研究及了解歷史。

由中大研究團隊研發的鐳射螢光成像技術(Laser-Stimulated Florescence),簡稱LSF技術,是一種非破壞性的成像技術。高功率的鐳射光照射在文物上會令其表面發出螢光,從而顯示出肉眼看不見,而且往往是未知的新發現。此技術過去曾揭示恐龍化石上隱藏的軟組織,亦結合無人機技術協助在野外尋找化石,以及了解洞穴的形成。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博士帶領的國際團隊首度將LSF技術應用在考古學,研究維魯拉米恩的出土文物、壁畫、馬賽克地板、教堂的天花板,陶器和玻璃製品,並發掘出一些新資訊,包括它們的生產過程。相關研究結果已刊登在《Th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研究團隊於一個1930年代於維魯拉米恩東南面的三角神殿(Triangular temple)出土的碗上發現了一個手繪符號,與古希臘字母gamma相似,這個符號之前從未被注意到。文博士表示:「憑藉LSF技術,我們可以推論碗上的標記可能是由古希臘人或懂得希臘語的人留下,這個碗亦可能是從希臘語系地區進口到古城。」

利用同一技術,研究團隊從一個由維魯拉米恩出土的瓶子的表面發現了數個人類指紋。美國科學進步基金會主任以及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Thomas G. Kaye先生指出:「瓶上的指紋有可能是羅馬工匠在瓶子表面還是濕的時候留下。」

維魯拉米恩博物館的藏品館長(史前到中世紀)David Thorold博士表示:「我們很高興研究團隊將這新式的成像技術率先應用在維魯拉米恩博物館中的古城文物上。研究成果展示了新技術的潛力,有助我們發現更多考古新證據。」

研究團隊的成員亦包括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研究所的Elizabeth Graham教授。文博士也是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研究所及地球科學部門的成員。

論文全文可瀏覽: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2352-409X(22)00138-9



出土自維魯拉米恩的第二世紀羅馬碗(左上)在LSF技術下顯示了一個與古希臘字母gamma相似的手繪符號(Γ;右上),可以推論碗上的標記有可能是由古希臘人或是懂得希臘語的人留下,這個碗亦可能是從希臘語系地區進口。另外,出土自維魯拉米恩的羅馬瓶子(左下)在鐳射螢光成像技術下顯示了數個人類指紋(右下;插圖為指紋特寫)。指紋有可能是工匠在瓶子的表面還是濕的時候留下的。<br />
圖片提供:文嘉棋博士及Thomas G. Kaye。

出土自維魯拉米恩的第二世紀羅馬碗(左上)在LSF技術下顯示了一個與古希臘字母gamma相似的手繪符號(Γ;右上),可以推論碗上的標記有可能是由古希臘人或是懂得希臘語的人留下,這個碗亦可能是從希臘語系地區進口。另外,出土自維魯拉米恩的羅馬瓶子(左下)在鐳射螢光成像技術下顯示了數個人類指紋(右下;插圖為指紋特寫)。指紋有可能是工匠在瓶子的表面還是濕的時候留下的。
圖片提供:文嘉棋博士及Thomas G. Kaye。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博士(左),與美國科學進步基金會主任及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Thomas G. Kaye(右)展示維魯拉米恩的地圖。圖片提供:文嘉棋博士及Thomas G. Kaye。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博士(左),與美國科學進步基金會主任及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Thomas G. Kaye(右)展示維魯拉米恩的地圖。圖片提供:文嘉棋博士及Thomas G. Kaye。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