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1年3月25日

「香港全职人士工作与家庭平衡」调查结果摘要

2011年3月25日
分享
列印

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刘玉琼博士(右)及马丽庄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家庭及小组实务研究中心刘玉琼博士及马丽庄教授,与香港亚太研究所社会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了一项电话民意调查,探讨香港全职人士的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状况。调查于去年11月1日至28日晚上6时15分至10时30分进行,共成功访问了1,002位18岁或以上的全职人士,合作率为72.1%(根据美国民意研究协会[AAPOR] 的公式计算,不包括在抽样前已拒绝接受访问的个案)。以1,002个样本数推论,并将可信度设于95%,抽样误差约在正或负3.1%以内(受访者背景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

– 约四成受访者工时偏长;除工作外,大部分要兼顾家庭事务;约两成半有持续进修;超过半数休息时间紧绌或不足。

– 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对个人和家庭都十分重要,受访者普遍认同工作对家庭的裨益,但亦有过半数感到工作影响了家庭,尤其以职业女性为甚。受访者的家庭消闲活动参与颇佳,显示香港人在工作之余,亦重视与家人相聚的时间。

– 低下阶层在职妇女面对最沉重的家务责任;资源不足及家庭事务繁重似乎削弱了低下阶层家庭安排消闲活动的能力。

基于调查结果,我们有如下建议:

1. 进一步推广对家庭友善的工作政策,包括每周五天工作、合理工时、尽量减少超时工作,尤其是无偿的超时,使香港在职人士既能满足重视工作、珍惜家庭的要求,个人亦不致劳损。

2. 积极推动全家一起分担家庭事务的文化,使夫妻能平均分工,子女亦应多些协助处理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

3. 针对低下阶层家庭消闲活动的不足,建议在各区增加低消费活动和相关设施,方便市民进行廉宜便捷的家庭闲暇活动。

(一)香港全职人士的时间运用

工时方面,按过去七天计算,59.2%受访者的平均每天工时(包括交通时间)在10小时或以下,32.5%介乎10至13小时,7.4%在14小时或以上(表2)。以上数字与政府统计处三月初发表的数字相当吻合 —38.4%的香港雇员每周工时超过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40小时。两项研究的数字都显示香港在职人士的工时偏长。

持续进修方面,26.0%的受访者有进行与工作有关的进修和培训。按过去七天计算,83.9%每天用少于3小时于进修和培训(包括交通和复习时间),其余16.1%达3小时或以上,平均时间为1.68小时(表3)。

处理家庭事务方面,受访者平均每天花1.73小时处理家庭事务,其中29.3%用3小时或以上(表4)。

休息和睡眠方面,受访者的平均时数为每天7.43小时,休息时间看来尚算充足。然而,休息时数为7小时以上者只有45.3%;时数为6至7小时者占最大比例,有47.3%;亦有6.9%者少于6小时,显示休息时数紧绌甚至不足者占多数(表5)。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访问在晚上10时30分前进行,我们未能接触因工作或进修而夜归,或需于夜间工作者,因此数字未能完全反映因工作及进修而夜归人士的状况。

不同社经背景的受访者在工作、休息和处理家庭事务的时数有一定的分别:

– 不同背景者的工作时数基本相若,但以30至44岁人士严重超时的比例最高。

– 30至54岁、已婚,以及有18岁以下子女人士用于处理家庭事务的时数,均较其他组别高。

– 虽然大部分男性也参与处理家庭事务,但女性的参与度明显较男性高。

– 学历较高、职业为行政及专业人员的受访者处理家庭事务的时数,明显较其他相关组别少,估计是因为部分人士有家佣协助处理家务。

由此可见,不同背景者的工时相近,但低下阶层人士显然在家庭事务上需要花更多时间,特别是低下阶层的在职妇女,在男女工时相若的情况下,妇女仍然承担着较多处理家庭事务的责任。

(二)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工作与家庭互相促进

受访者多认同工作与家庭能相互促进。

受访者大都感到工作对家庭有正面作用,分别有76.3%和65.0%同意「工作令他们更珍惜在家里的时间」,以及「下班后通常心情多不错,令家里的气氛都变好」;少于一成受访者持相反意见(表6)。不同学历、职业和家庭月收入者的意见并没有显着差异。

受访者亦感到家庭生活对促进工作有正面作用,超过六成认为家庭生活令他们更投入工作,以及同意「家庭活动令他们工作时都有好的心情,令工作气氛都变好」。已婚、学历较低者,明显感到家庭生活有助他们更投入工作,在工作时保持心情愉快。

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然而,亦有过半数受访者认为工作影响了家庭生活,有57.7%感到下班回到家已很疲倦,无法完成原来想做的事情,50.5%表示工作占用了他们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表7)。女性和家庭月收入介乎1至3万者对此有较强烈的感受。

相对来说,家庭对工作的负面影响较少,不过仍有32.9%认为要处理很多家庭事务,使他们经常在工作时感到疲倦,亦有22.7%表示家庭生活占用了本想用在工作的时间。大专/大学学历、行政及专业人员,以及家庭月收入达3万或以上者,较不感到家庭干扰工作;相反,家庭月收入介乎1至3万者最感到家庭事务影响工作,估计是因为低家庭收入者的配偶多主理家务,高家庭收入者可聘请家佣,而中等家庭收入者及其配偶均有全职工作,故感到家庭影响工作的比例较高。

家庭消闲活动情况和满意度

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另一指标是在工作之余,受访者是否有时间、心力和家人一起进行消闲活动。调查结果显示(表8),受访者参与家庭消闲活动的情况颇佳,92.0%表示最少每周一次与家人吃饭;82.2%最少每周一次和家人一同参与家内的消闲活动(如看电视、打麻将等);58.7%最少每周一次与家人逛街、饮茶;然而,与家人一起进行社交性活动(如探亲、参加亲友聚会等)则较少,近半数(49.1%)约三个月一次或更少。

绝大部分(85.8%)受访者认为消闲活动有助增进家庭沟通(表9)。

已婚、有18岁以下子女、行政及专业人员,以及学历和家庭月收入较高的受访者,家庭消闲活动的频率愈高。这结果显示在安排家庭消闲活动方面,低下及中下阶层家庭可能因经济资源不足和家庭事务繁重,导致时间和心力不足等问题。

(三)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与个人精神健康状况和主观家庭功能

研究人员亦询问受访者过去一个月的精神健康状况,只有46.2%表示几好或非常好,41.5%认为普通,12.0%坦言几差或非常差(表10),情况值得关注。

如采用主观家庭功能指数量度受访者家庭的心理健康和凝聚力(由1分最低至5分最高),均值为2.93分,稍低于尺度中点3分,属普通偏低。

根据消闲活动频率、工作与家庭促进、工作与家庭冲突三者与精神健康状况和主观家庭功能的相关分析,愈经常与家人一起进行消闲活动的受访者,其对精神健康状况和家庭功能的主观评估愈好,自我感觉良好的精神健康状况亦与正面的主观家庭功能有关,反映消闲活动能有效促进个人精神和家庭整体的健康。

工时愈长,以及愈感到工作与家庭存在冲突者,其主观的精神健康状况和家庭功能愈差;而愈感到工作与家庭相互促进者,其主观的精神健康状况和家庭功能均愈正面(「工作令你更珍惜在家里的时间」一项指标除外)。

「工作令你更珍惜在家里的时间」与主观家庭功能的正相关,以及与自觉精神健康状况的负相关是一项有趣的发现,可理解为愈注重家庭生活的人,会因工作而更加珍惜在家里的时间,这份珍惜会促进其家庭功能;但要在工作与家庭时间上找到平衡,却会为个人带来精神压力。因此,若同时要求个人为工作卖力和投入家庭生活,却忽略两者之间的平衡,往往会对个人造成压力。

研究员:刘玉琼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专业顾问)
    马丽庄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附件



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刘玉琼博士(右)及马丽庄教授

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刘玉琼博士(右)及马丽庄教授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