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9年1月13日

中大证实使用渗药性支架治疗冠心病可减低复发率及具成本效益

2009年1月13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兼心脏科主任余卓文教授(右)与药剂学院助理教授李咏恩教授

余卓文教授展示渗药性支架

冠心病在世界各地是主要的健康问题。自六十年代起,它一直是本港的第二号杀手。冠心病的成因是输送血液至心脏的动脉血管(冠状动脉)收窄,继而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脏病突发。现今治疗冠心病主要倚靠药物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俗称「通波仔」)。

本港每年进行超过五千宗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此项治疗是利用心导管探入冠状动脉内,藉着导管前端的气球膨胀,以扩张已收窄的冠状动脉,再置放支架以维持血管畅通。一直以来,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都是使用金属支架。及至近年,一种新的支架— 渗药性支架,渐渐广受采用,它能减低冠状动脉再次收窄的机会。然而,使用渗药性支架在本港公立医院是否符合成本效益仍具争议,香港特区政府只为有财政困难的患者提供资助以置放金属支架。直至现时,本港并没有使用两种支架的治疗果效及成本效益的数据,以作比较。

有见及此,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心脏科、药剂学院及心脑血管医学研究所在余卓文教授和李咏恩教授的带领下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以比较冠心病患者使用金属支架及渗药性支架的治疗成效及评估两者的成本效益。该研究纪录了558名于2005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接受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并进行一年的术后跟进。当中300名(54%)患者接受置放渗药性支架,另外258名(46%)患者则接受置放金属支架。一年后,资料显示使用渗药性支架的患者的死亡率为0.3%,比置放金属支架的患者达4.7%的死亡率为低。此外,他们需要再次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机会亦明显较低,只有1.7%,而使用金属支架的患者则有5%需要再次接受治疗。虽然使用渗药性支架的手术费用(港币46,913元)比使用金属支架(港币31,991元)昂贵,但使用金属支架的患者的初次住院、覆诊及再次接受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的费用则较高,抵销了较低的手术费用。总括来说,使用渗药性支架的一年总支出比使用金属支架仅多港币2,749元。

本研究首次证明于本港的公立医院使用渗药性支架具成本效益,它不仅减低病人于术后的12个月内再要接受治疗的机会,还降低死亡率。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在考虑资助有需要接受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以治疗冠心病的财困病人时,应考虑资助其置放渗药性支架。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兼心脏科主任余卓文教授(右)与药剂学院助理教授李咏恩教授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兼心脏科主任余卓文教授(右)与药剂学院助理教授李咏恩教授

 

余卓文教授展示渗药性支架

余卓文教授展示渗药性支架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