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7年12月14日

中大社会工作学系与研究团队(SDWH-HK)成员联合发表「香港贫穷与社会弱势的趋势 — 跨学科及纵向研究」结果香港住户匮乏状况改善

2017年12月14日
分享
列印

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黄洪教授(中)、岭南大学亚太老年学研究中心及研究生部研究副教授刘嘉慧教授(左)及中大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助理教授钟一诺教授发表「香港贫穷与社会弱势的趋势 — 跨学科及纵向研究」结果。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黄洪联同研究团队 Social Disadvantages,  Well-being & Health in Hong Kong Research Team (SDWH-HK)其中两位成员:中大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助理教授钟一诺及岭南大学亚太老年学研究中心及研究生部研究副教授刘嘉慧,于今天(12月14日)发表一项有关香港贫穷与社会弱势的追踪研究结果。根据数据分析显示在2014至2016年间,被访成人及儿童的匮乏状况均有所改善。此外,匮乏比贫穷更能够反映健康水平及短期健康状况的转变。

黄洪教授联同一群由香港及海外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SDWH-HK),于2011年起进行一项「香港贫穷与社会弱势的趋势 — 跨学科及纵向研究」。此研究获得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及研究资助局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全数资助(项目编号:4003-SPPR-11)。为改善本地及海外测量贫穷、匮乏及排斥的工具,以及评估香港贫穷和社会弱势的变化趋势,并进行政策相关的分析,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于2014年及2016年展开两次全港性随机抽样追踪问卷调查。两次问卷调查均由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的访问员进行上门面谈访问。是次发布会就完成第一及第二阶段问卷调查的被访者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1,476名成人和574名儿童。

匮乏指标更能反映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研究团队透过是次研究探讨收入以外能够识别社会弱势情况的指标,透过匮乏(deprivation)的概念更全面地理解社会弱势群体多方面的生活状况。研究团队首先根据超过半数被访者认为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组成23项成人「生活条件清单」,项目包括每日三餐、每年一次定期牙齿检查、有足够金钱更换破旧家俱及庆祝一些特别的日子 (如农历新年)等生活必需品。如被访者负担不到当中2项或以上的生活条件,便被定义为处于「匮乏」状况。数据分析显示,处于匮乏的群组未能完全在以收入为指标的贫穷门槛下反映出来。收入为本的贫穷指标,未必可以反映部份弱势群体的匮乏状况。

另一方面,匮乏指标比贫穷线更能了解非收入支援的政策成效。比较是次研究第一阶段(T1)和第二阶段(T2)的成人样本,匮乏状况有轻微改善,由T1的28.8%下跌至T2的24.7%。在23项成人「生活条件清单」中,「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齿检查」出现最大幅度的改善,匮乏比率由38.7%下跌至26.7%。其次,「至少每月一次可与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由9.4%下跌至6.7% (见附件1)。 这些生活状况的改善,均未能在收入为本的贫穷指标中反映出来。相比之下,匮乏的概念更贴近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可作为有效的量化指标,协助制定及评估扶贫及社会福利政策的成效。

倡议一个更能反映各类住户社会弱势情况的方法

比较官方贫穷与相对贫穷(relative poverty)的门槛(根据政府官方贫穷线及统计署数据),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对贫穷的门槛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贫穷门槛则较高。根据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数据显示,官方贫穷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户类型的社会弱势情况,包括独居长者、家中有长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对贫穷则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会弱势情况。反之,匮乏较官方贫穷及相对贫穷更能够反映不同住户类型的社会弱势情况 (见附件2中的加权数字) 。

儿童匮乏状况有所改善

儿童匮乏状况于T2时有明显改善,在21项儿童必需品中,有16项的匮乏状况均低于T1(见附件3)。其中没有匮乏的儿童由38.4%上升至50.2%,而负担不到1-2项及3项以上必需品的儿童分别由36.5%下跌至31.2%,以及由25.1%下跌至18.7%(见附件4)。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不同背景儿童的匮乏状况,发现负担不到3项或以上必需品儿童中10-14岁的(24.3%)比15-19岁的(14.7%)较多,以及来自等值住户收入最低之五分二的家庭(24.2%)较最高之五分二的家庭(13.2%)为多,并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见附件5)。

至于儿童匮乏状况与社会保障方面,来自有领取关爱基金、社会保障援助、学习相关的关爱基金及学生资助计划家庭的儿童之匮乏状况均有改善,然而只有在来自领取学生资助计划家庭的儿童中有显著差异(见附件6)。

匮乏比相对贫穷更能反健康相关生活质素

为更深入了解相对贫穷、匮乏与健康状况(health status)的关系,研究团队分别采用相对贫穷及匮乏状况检测平均健康状况,并评估这两个社会弱势指标对健康状况的影响。是次调查采用「标准十二题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第二版(香港版)」(SF-12v2 (HK))以评估被访者于T1和T2的健康相关生活质素,并把经人口年龄和性别调整的数据归纳为生理健康领域分数(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及心理健康领域分数(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初步描述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数据显示,整体健康状况于T2下跌,相对贫穷及匮乏群组的平均生理和心理健康均较非贫穷及非匮乏群组差(附件7及附件8),表面上显示这两个指标均能反映健康状况。

可是,当调整匮乏及社会与人口特征(socio-demographic factors)的影响后,相对贫穷仅与T2被访者的心理健康呈显著的相关性;相反,调整贫穷及社会与人口特征的影响后,匮乏群组在两个调查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领域分数均比非匮乏群组明显较低(附件9)。由此可见,与相对贫穷比较,匮乏是一个更能辨识健康相关生活质素较差群组的指标。

此外,研究团队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评估第一阶段的贫穷及匮乏状况能否预测第二阶段的健康状况。简而言之,第一阶段匮乏群组在第二阶段的平均生理及心理健康领域分数分别较非匮乏群组低1.22分及1.31分(附件10),惟贫穷未能预测相关健康转变。

总结而言,匮乏比贫穷更能反映不同住户类型的社会弱势,而且匮乏较贫穷更能反映健康水平及于短期内预测往后健康状况。故此,我们建议,除了收入外,往后制订扶贫和健康政策及相关研究计划时应同时考虑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之匮乏状况,以更全面评估社会弱势以及其对健康状况的影响。

附件



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黄洪教授(中)、岭南大学亚太老年学研究中心及研究生部研究副教授刘嘉慧教授(左)及中大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助理教授钟一诺教授发表「香港贫穷与社会弱势的趋势 — 跨学科及纵向研究」结果。

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黄洪教授(中)、岭南大学亚太老年学研究中心及研究生部研究副教授刘嘉慧教授(左)及中大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助理教授钟一诺教授发表「香港贫穷与社会弱势的趋势 — 跨学科及纵向研究」结果。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