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4年1月29日

市民对施政报告意见调查:对房屋供应欠缺信心 扶贫政策反应较佳

2014年1月29日
分享
列印

特首梁振英日前发表施政报告,房屋供应与扶贫为其中两大重点。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最近就此进行调查,发现市民对施政报告提出于未来十年建成47万个住宅单位的目标普遍缺乏信心,认为这个建屋数量能解决市民住屋问题的不足两成;对新增扶贫措施的反应则相对较佳,分别约有四成人认为「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及关爱基金部分项目恒常化可实质帮助相关弱势社群。 

调查于1月21日至24日晚以电话访问形式进行,共成功访问了760名18岁或以上的香港市民。结果显示,对于施政报告中提出,于未来十年建成47万个住宅单位,其中六成为公营房屋的建屋目标,只有17.9%的受访者表示有信心政府可以做到,直言没信心的有43.6%,36.3%则表示「一半半」(见附表一)。同时,亦只有17.6%受访者认为,这个房屋供应量可解决整体香港市民的住屋问题,感到不可以的有42.9%,表示「一半半」则有35.8%(见附表二)。 

施政报告新设「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受助家庭每月可获300元至数千元津贴,并提出把关爱基金部分扶贫项目恒常化,市民对这些措施的反应则相对较正面。41.8%的受访者认为,「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能有助在职贫穷家庭,表示不可以的只有17.8%,36.7%则认为「一半半」(见附表三)。同样地,39.3%受访者表示,关爱基金部分扶贫项目恒常化,能有效帮助弱势社群,认为不可以的只有19.9%,37.3%则表示「一半半」(见附表四)。 

负责调查的研究人员表示,虽说相对较多受访者不信任政府的建屋目标,而对两项扶贫措施则反应较佳,但值得留意的是,回答「一半半」的受访者普遍也有三成多,反映约三分一人对政府的房屋供应与扶贫措施仍未有确切立场。如政府能更积极解释和宣传这方面的政策,有机会获更多这一类别人士的认同,间接提高政府的声望。 

此外,虽然政府来年估计要为多项新增的扶贫措施增加超过100亿元的支出,但约一半的受访者(49.1%)认为,政府财政仍然能够负担,感到不可以负担的只有16.6%,22.6%则表示「一半半」(见附表五)。可是,若政府为了应付新增的扶贫开支而加税,则有超过一半受访者(56.4%)表示不可接受,回答可以接受的只有16.5%,23.5%表示「一半半」(见附表六)。若从受访者背景进一步分析,女性(58.9%)、31至50岁(57.2%)、大专或以上学历(60.5%),以及月入一万或以上(一万至二万以下:62.7%;二万或以上:62.6%)的受访者,较其他组别倾向不接受为了新增扶贫开支而加税(见附表七)[统计显着性检定(卡方检定)显示,受访者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个人月入与对加税态度呈统计上的显着差异]。 

负责调查的研究人员认为,虽然相对较多市民支持「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等扶贫项目,认为有助纾解贫穷人士的困忧,且亦有较多人相信,政府仍有足够财力承担。不过,若政府继续大增恒常扶贫开支,形成财政压力,或甚至最后要以加税应付,则多数市民未必认同和接受,故如何在扶贫与公共开支中作出平衡,实为特区政府的一大挑战。 

是次调查的成功回应率为45.6%,以760个成功样本数推算,百分比变项的抽样误差约在正或负3.55%以内(可信度设于95%)。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电话调查研究室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