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1年9月25日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二十周年拓新课程及教学楼迎新学制 致力贡献社区建设

2011年9月25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教授

新建筑学院专用大楼设计图

为庆祝成立二十周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建筑学院将举办一系列活动以推广建筑设计与教育、推动社区参与可持续项目,以及分享学院廿年来的成就。过去廿载,学院创造了重视卓越与创新,以及强调贡献社区的教学与研究氛围。学院拥有一支专精可持续环境与建筑以及中国建筑的专家团队,对可持续城市规划与遗产保育的政策制定贡献良多。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教授表示:「凭藉坚实的教研基础,学院将继续与社区合作并贡献社区,深入了解建筑与城市相关的议题。我们将努力拓展研究与教学方向以回应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为社区及社会建立一个健康与可持续的未来。」 

教学

建筑学院的使命在于推进知识的传播,帮助学生为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做好准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多年来,学院不仅在本科课程内融合专题知识及工作室体验以提供扎实的专业训练,在硕士课程中也加强了课程的内容与多样性。学生会参与有关区内建筑环境议题的调查,以及与世界知名建筑院校联合组织设计工作室,透过深入研究及在全球视野下探索设计方案。 

学院提供本港及内地独有的可持续与环境设计理学硕士学位课程,由国际专家团队任教,专注教授业界在有关方面的前沿实践。 

为迎合社区需要,学院正与地理及资源管理系合作开展城市研究本科课程及城市设计硕士课程;此外,亦正策划建筑遗产保育与设计硕士课程,所有新课程将于2012/13学年开始招生。 

学院将于2012年迁往新建的专用大楼。大楼的设计方案乃国际设计比赛的优胜作品,体现了学院的价值及发展方向。大楼内的大中庭是学院进行各项活动的中心,可用于举行展览、讲座、聚会、评图等活动,促进学院成员的互动,增强凝聚力。大楼内也设有偌大的私人空间作为设计工作室,以便于不同课程的教与学。大楼设计贯彻了学院对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在节能设计、自然采光、通风及电子与机械控制方面均达致最高标准。 

研究

研究是建筑学院的核心活动,教师及学生也共同参与。学院在可持续环境方面的研究成就在区内尤为突出,如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心的通风问题、改进居住环境的可持续设计、立面工程项目等。学院展开的城市通风问题研究引导了当局改变相关的规划政策,以确保本港的城市空气流通。学院教员亦出任内地与香港的绿色建筑委员会委员,并协助重新制定香港绿色建筑的标准。 

香港位处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因此学院非常关注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积极参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及本地市区的规划研究,并组织工作坊和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以探索能满足各持份者需要的城市环境设计方案。学院中不少教员皆是刚成立的香港城市设计中心的创会成员及办公人员。 

此外,学院有不少国际知名的学者,在中国建筑设计、历史与理论方面成就突出,包括研究中国古代与当代建筑史、二十世纪初中国建筑师的教育与实践、建筑学理论与设计理论,以及遗产保育等课题。学院的建筑遗产研究中心积极贡献于研究和保护香港历史建筑物,并为政府的遗产保育政策出谋献策。 

建筑学院矢志成为建筑环境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人才枢纽,并反映于其优质的教学与研究中。除了可持续与环境设计、城市研究与设计,以及建筑遗产保育这三个主要领域外,学院还拥有很多其他领域的专家,包括建筑计算、数字模拟、材料与结构研究,以及社会及文化研究,而设计永远是学院所有活动的中心,是促进、表达及展现以上多个学科结合的关键平台。 

社区服务

学院一直以来积极服务及参与本地社区建设,经常举办公众参与及社区设计的活动,以优化本港的城市与设计环境。1999年,Jack Sidener教授领导一项名为「设计香港」的公众运动;林云峰教授曾参与研究学校与长者中心的设计,并提供建议;在2003年SARS期间,邹经宇教授带领学院成员研究建筑设计对病毒在空气传播的影响,贡献巨大;2005年,吴恩融教授发起无止桥项目,帮助中国内地偏远地区的社区建造桥梁,这一创举现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重点协作项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竞翔教授与吴恩融教授在内地开展了很多学校建筑与震后重建项目;郑炳鸿教授多年来与社区团体合作参与了启德河的改造项目;钟宏亮与姚嘉姗教授则参与举办香港建筑双年展,以引发社区对城市与建筑问题的关注。



中大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教授

中大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教授

 

 

 

新建筑学院专用大楼设计图

新建筑学院专用大楼设计图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