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5年3月3日

中大与养和医院携手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出现睡眠行为障碍或是脑退化先兆

2015年3月3日
分享
列印

(右起) 养和医院同位素及正电子扫描部副主任梁炎浓医生、中大精神科学系荣润国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莫仲棠教授,及精神科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林少萍医生的合作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出现睡眠行为障碍或是脑退化先兆。

谭先生 (中)早年患上抑郁症和经常发恶梦,睡觉时会大声说话及有大幅度动作。他近年开始出现柏金逊症的手颤征状,服药后病情受控。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与养和医院携手进行一项针对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抑郁症和脑退化三者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中年抑郁症患者若出现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可能是脑退化的先兆。及早发现脑退化征状可有助监察及跟进病情。此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脑神经期刊《Neurology》二月号。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俗称发梦期梦游,是指患者在发梦期(快速眼动期)时缺乏肌张力抑制,因而作出与梦境一致的行为,多带有暴力倾向并会引致损伤,如拳打脚踢、翻滚喊叫等。国际研究指出发梦期梦游是脑退化的指标,八成患者在发病后10至15年会出现柏金逊症、认知障碍等问题。现时,香港估计约有5,000名60岁或以上人士患有发梦期梦游。 

发梦期梦游患者大多是老年人,但近来医学界发现中年抑郁症患者出现发梦期梦游征状的情况愈来愈普遍,有4-6%的抑郁症患者曾有发梦期梦游征状。然而,医学界一般认为有关情况与抗抑郁药物有关,未有作深入研究。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荣润国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莫仲棠教授联同养和医院同位素及正电子扫描部副主任梁炎浓医生在2010年底至2013年初期间进行一项针对同时患有抑郁症和发梦期梦游病人的研究。 

参与研究的29位人士当中包括同时患有抑郁症和发梦期梦游的病人、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士,年龄中位数为47岁。研究团队为其进行临床、问卷和正电子扫描检查,并对照比较。结果发现所有参与者均没有柏金逊症临床征状,但同时患有抑郁症和发梦期梦游病人的多巴胺水平比控制组显著低10-30%,并出现嗅觉退化,从而推断抑郁症患者出现发梦期梦游征状并非完全因为抗郁药物所致,而是脑退化的先兆。 

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荣润国教授表示:「典型的发梦期梦游患者一般在60岁后发病,但我们发现抑郁症患者平均早在40岁时已出现征状,比正常提早10至20年。因此我们推断抑郁症可能会加速脑退化,又或在同时患有抑郁症和发梦期梦游的病人身上存在一个独立的脑退化机制,团队将继续就此作深入研究,希望找出背后原因,为治疗脑退化作先导。」 

正电子扫描是以功能扫描影像透视脑部情况,在是次研究起著重要作用。养和医院同位素及正电子扫描部副主任梁炎浓医生解释:「如病人患有脑退化症,我们能透过正电子扫描精确地显示其退化迹象。时至今日,我们甚至能够早在病者未有明显症状出现前,凭著这种崭新科技,侦测病者是否出现早期退化;从而及早作出诊断,并提出治疗脑退化症的可能性。」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莫仲棠教授为研究成果感到鼓舞:「脑退化疾病如柏金逊症和认知障碍症等,一般以临床征状作诊断,此时脑部退化情况已属严重。这次与养和医院的合作研究实现了脑退化早期诊断,医生可在患者出现临床征状前作监察和准备,甚至改善情况,有效延缓脑退化病情。」



(右起) 养和医院同位素及正电子扫描部副主任梁炎浓医生、中大精神科学系荣润国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莫仲棠教授,及精神科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林少萍医生的合作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出现睡眠行为障碍或是脑退化先兆。

(右起) 养和医院同位素及正电子扫描部副主任梁炎浓医生、中大精神科学系荣润国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莫仲棠教授,及精神科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林少萍医生的合作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出现睡眠行为障碍或是脑退化先兆。

 

谭先生 (中)早年患上抑郁症和经常发恶梦,睡觉时会大声说话及有大幅度动作。他近年开始出现柏金逊症的手颤征状,服药后病情受控。

谭先生 (中)早年患上抑郁症和经常发恶梦,睡觉时会大声说话及有大幅度动作。他近年开始出现柏金逊症的手颤征状,服药后病情受控。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