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2年6月12日

《香港货币体制的未来》

2012年6月12日
分享
列印

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杰出研究员任志刚教授今日(6月12日) 发表,题为《香港货币体制的未来》的学术研究文章,阐述强化香港货币体制的方法,让其继续发挥最大作用,以维护大众利益。

自联系汇率制度于1983年10月实施至今,任教授一直培植这个机制超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他更一手策划于1993年4月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并担任该局总裁达十六年半,直到他于2009年9月退休。

任教授表示,作为香港货币制度支柱的联系汇率制度,在香港行之有效几近三十年,但固定汇率本身并非一个终点。

他说:「外在环境日新月异,按照基本法规定,香港须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上市民的期望不断改变,社会需要认真检视,香港货币体系以现行架构,能否继续尽其所能,为香港的公众利益服务;若否,那该怎样修改,以「利其器」,好让这个体系可继续「善其事」。」

在研究文章的不同部分,任教授详细分析了法律、货币、技术和政治层面所需要考虑的事宜,以塑造香港货币体系的未来。他解释:「现行香港货币体系、货币政策所依据的法律框架,看来是容许我们采纳中央银行执行权衡性货币管理的惯常做法,达到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例如低通胀、低失业率、稳定及持续的经济增长。他更披露,在过去多年的优化联系汇率制度过程中,其实已审慎地引入了金融改革措施,使香港金融管理局能「有效发挥有如中央银行的功能,控制本地流通货币基础的供应和价格,而这也是实施权衡性货币管理所须具备的技术能力。」

此外,他表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长远持续、香港货币金融稳定的维护,需要这样一个货币制度:通过金融基建,容许外地投资者和集资者在香港金融市场上以其选择的货币进行交易,从而让他们参与管理汇率风险。」

他说:「要一个七百万人司法地区的货币体系,假如她保持本地取向,继续主要使用本地流通货币履行货币功能,要同时担当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有意义地为一个十三亿人司法地区与世界进行国际金融中介的需要而服务,兼且维持货币金融稳定,这样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

至于继续优化香港货币制度的方法,任教授相信,倘若实施权衡性货币管理的做法,长期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当中包括:

  • 统一现行为货币基础中流通现钞和总结余的兑换保证汇率;
  • 具实质意义地扩宽可兑换范围(可以是一次完成或分段进行),甚或完全取消,又或转为汇率走廊(兑美元、人民币或成分保密的一篮子外国货币),间歇检讨走廊的阔度、斜度和中心位置;
  • 放弃维持预设汇率目标、汇率范围,把焦点放在管理本地货币市场情况,以达致政府所定下的货币政策目标。

然而,任教授强调,他已退休接近3年,现在发表「对香港货币体制的展望不一定暗示有改变的需要」。

公众可以从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网页下载这篇文章,网址为http://www.igef.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