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9年11月5日

双份非近亲脐带血移植为儿童白血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2009年11月5日
分享
列印

(左)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副顾问医生蔡伟超医生、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荣誉临床教授李志光教授、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系主任伍百祥教授及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李伟生医生

骨髓移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应用在儿童严重血液病、遗传病及癌症的治疗成效已经得到确认。但是,随着家庭人口日趋细小,找寻到骨髓匹配的近亲捐赠者将愈加困难。而使用非亲属捐赠的骨髓进行移植一般会有较高的并发症风险,尤其是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再者,找寻合适的非血缘骨髓往往需时三个月或更长时间。

脐带血与骨髓一样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近年来,脐带血应用在儿童干细胞移植取得了重大进展。1989年,首例范可尼贫血患儿成功采用亲属脐带血进行移植;1991年美国建立了首间公众非亲属脐带血贮存库,至今采用脐带血移植(包括亲属及非亲属)的病例已超过一万宗。在2000年,非亲属的儿童干细胞移植只有不足百分之五是源于脐带血,到2008年已增长至百分之四十。脐带血移植较骨髓移植的优胜之处,在于它是储存于贮存库,可以在短时间内(四星期)应用,时间因素对一些急需移植的病人,例如白血病患者尤其重要。脐带血细胞是较单纯的干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一般较骨髓移植为低,因此,脐带血的配型不需要如骨髓移植般严格匹配。

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于1998年建立了香港唯一的公众非亲属脐带血库,随即开始为香港病人提供脐带血作移植用途,大部份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威尔斯亲王医院儿童骨髓移植中心进行。但在2006年前,非亲属脐带血使用量并不大。就威尔斯亲王医院而言,由1998至2005年八年间的52例非亲属移植病例中,只有15人(29%)使用由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提供的脐带血进行移植。使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为每份脐带血中的干细胞数量有限,按患者体重计算,一份脐带血可能不足以保证骨髓植入及成功恢复骨髓功能,因而限制了早期的脐带血使用率。

2006年,中大儿科学系与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共同开展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为需要进行骨髓移植但未能找到合适近亲或非亲属捐赠者的病人,提供双份脐带血移植。由于单份脐带血的细胞数量不足以单独使用,将两个单位的脐带血联合应用,可增加干细胞的数量,提高脐带血的成功植入率。

过去三年,威尔斯亲王医院进行了23例非亲属移植,其中3例(13%)为非亲属骨髓移植,3例(13%)为非亲属单份脐带血移植,另外的17(74%)为双份非亲属脐带血。在这17例中,11例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10名患者(91%)的脐带血成功植入,移植后的并发症也未见增加。至今有8人仍然存活及没有复发,相比于非亲属骨髓移植或单份脐带血移植,这结果令人鼓舞。假如没有采用这种移植方法,上述的一些高危病人可能没有机会接受干细胞移植而不能得到治愈机会。

公众脐带血库为儿童干细胞移植提供多一个选择,非亲属脐带血移植的成功率与非亲属骨髓移植相近,利用双份脐带血进行移植除了可缩短找寻合适非亲属干细胞捐赠者之漫长时间外,同时克服了单份脐带血干细胞数量有限的关卡,大大增加找到合适脐带血的机会及可更快进行移植,更多重病病童可得到治愈机会。



(左)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副顾问医生蔡伟超医生、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荣誉临床教授李志光教授、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系主任伍百祥教授及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李伟生医生

(左)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副顾问医生蔡伟超医生、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荣誉临床教授李志光教授、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系主任伍百祥教授及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李伟生医生

 

下载所有相片